紅毛港文化園區
【必訪亮點】
- 搭乘文化遊艇前往紅毛港,沿途了解高雄港產業發展。
- 仿古厝與展示館認識紅毛港文化。
- 高字塔旋轉餐廳看大船入港。
400年前紅毛港的祖先因捕捉烏魚來到這裡,曾經紅毛港是漁獲資源豐富、繁榮興盛的漁村,50年前政府在此開闢高雄第二港口,規劃為貨櫃中心,紅毛港聚落全部遷村,並為保留漁村的記憶與文化,成立了紅毛港文化園區。
撰文/秦雅如 攝影/王星鑑
搭文化遊艇前進紅毛港
從海上看高雄港是另一種視角,尤其想要前往有400年歷史的紅毛港,乘船而來更有感覺。從棧貳庫碼頭出發,文化遊艇的紅毛港航線領著我們巡遊高雄港。

「棧貳庫」在高雄港2號碼頭,原為存放貨物的第二倉庫,這裡也是前往旗津的碼頭之一。往紅毛港方向,右手邊就是旗津。而左手邊也很熱鬧,規劃成郵輪母港,吸引到國際郵輪來此停泊,成為一條新的郵輪航線。
續往前行是第一貨櫃中心,也是高雄港做為國際貨櫃碼頭的開端,促使高雄成為亞洲地區的貨運樞紐。在高雄港也可以看到軍艦,有驅逐艦、救難艦、巡防艦、海底探測艦、油彈補給艦等等,令人大開眼界。此外,高雄還發展出全球第四大的遊艇製造業,沿途也看到造船廠、修船廠。

再往夢時代摩天輪方向望去,旁邊的前鎮漁港是台灣最大的遠洋漁港,只見船上有許多紅色燈泡是漁民們正在試燈。每年2月,他們會開到南大西洋阿根廷福克蘭群島海域捕抓魷魚,7、8月則會到北海道、俄羅斯海域捕秋刀魚,這又是另一個產業。
接著看到岸邊的柱子寫著「此處北側100公尺範圍內禁止拋錨」,讓人滿頭問號,導覽老師笑著解釋,不是禁止船在這個地方故障,而是不能在這裡把船錨拋下去。原來在我們的下方正是連接到旗津的過港隧道,越過隧道後,就準備抵達紅毛港。

仿古厝重現漁村生活文化
上了岸,紅毛港文化協會的洪榮華總幹事接待我們,洪榮華是土生土長的紅毛港人,為了在遷村之後還能將聚落傳統文化保存下來,他們成立了紅毛港文化協會。
站在候船室的樓頂,放眼望去是滿滿貨櫃的景象,早年這片內海是居民賴以維生的潟湖,水很淺又天然,連小孩子都跑到水裡抓魚蝦,最興盛的時候紅毛港居民有1萬9千多人,如今在末端這塊3.4公頃、大約1%的土地上,把紅毛港文化重新濃縮在這裡。

走出候船室先看到一片「未完成」的建築體,將各聚落拆除的物件重新組合起來,讓遊客得以觀察老房子興建的過程及建材。洪榮華帶我們走上旁邊的天空步道,這不是像許多風景區刻意建造的步道,它原來是運煤輸送帶,特別保留一段改造而成,兼具了歷史意涵與遊憩功能。

戶外園區用三棟仿古厝來呈現紅毛港聚落的樣貌。第一棟渤海堂是只有一側護龍的「曲尺厝」,形狀就像工匠使用的呈90度直角的尺。這是因為早年移居來的人太多,而土地有限,於是一戶挨一戶便形成了曲尺厝。另一個有趣的特色是,這裡的房子因為要避東北季風,整齊一致地朝東西向,只要家家戶戶把門打開,就可以一路穿越而過,又因為房子密密麻麻,巷弄狹窄,所以居民都習以為常地走別人家的廳堂穿過。

我們也學當地人的習慣,穿屋而行來到第二棟隴西堂,從門廊上的題字、窗戶上的紋飾,可以看出這是一戶書香門第。而第三棟穎川堂就更氣派了,它蓋成兩層樓,並且把兩邊護龍的樓梯做在外面,事先就預留了增建空間。以前紅毛港的居民與海爭地,蓋房子之前要先填咾咕石,因此有這麼一句諺語:「要娶某,先擔三年咾咕石」,仿古厝還原了當時的漁村生活樣貌。
追逐烏金足跡而形成的聚落
紅毛港聚落是怎麼形成的?又為什麼叫紅毛港呢?來到展示館可以了解這裡的故事。

紅毛港的祖先並不是一開始就住在這裡的。台灣海峽在每年冬至前後一個月有烏魚洄游經過,早自清代以前,中國大陸福建沿海漁民就得知這個訊息,為追逐烏魚而來到這片沙洲地。他們年復一年來來去去,覺得既危險又辛苦,看到這裡漁場那麼好,於是漸漸定居下來。烏魚讓他們賺了大錢,成為居民口中的「烏金」,洪榮華更回憶起小時候的零食就是烏魚子、烏魚胗。
而聽到「紅毛港」就會聯想到和荷蘭人有關,一點都沒錯。1624年荷蘭占領台南安平一帶,1662年被鄭成功擊敗後退到澎湖,沒想到同一年鄭成功就因病過世,於是荷蘭人發起反攻,從高雄沿海登陸後又占據了兩年,1664年終因兵力不足而撤退,但也因此有了「紅毛港」之名。

早年紅毛港有六大聚落,並以楊、吳、李、洪、蘇五個姓氏人口為最多,每個庄頭都有一間大廟,當地人多以姓氏稱之,例如洪姓聚落的廟宇是朝鳳寺,但居民都稱「姓洪仔」廟,表現出非常強烈的地域性。
展示館裡也介紹了當地豐富的漁獲資源及漁業文化,除了捕烏魚和卡越仔(拖網漁船),潟湖的魚蝦蟹貝資源豐富,蝦苗養殖也曾經在這裡蓬勃發展,甚至還有專業的人負責計算蝦苗數量,洪榮華說,只要和漁業相關的,紅毛港人都很厲害。

高字塔旋轉餐廳看大船入港
另一個紅毛港的亮點就是「高字塔」。1967年,政府當局決定將紅毛港與旗津之間炸開,闢建高雄第二港口,以容納更大的船隻進出,當時便在港口兩側各設了一座「高」字形信號塔,後來因為又建了新的信號塔,高字塔便功成身退。隨著2007年完成紅毛港遷村,2012年紅毛港文化園區開放,高字塔下方增設了旋轉餐廳。它號稱是全世界海拔最低的旋轉餐廳,更特別的是一邊用餐一邊就可以近距離觀賞大船入港。

高字塔旋轉餐廳取名為「小紅市集」,主打海鮮、火鍋與牛排。活海鮮當然是這裡的招牌之一,但是更不可錯過紅毛港的特色料理「烏金雙拼」和「紅毛港鹹粥」。烏金雙拼是烏魚子和烏魚胗拼盤,烏魚胗也就是烏魚的胃,口感具彈性與嚼勁,可以像吃魷魚絲那樣撕開來吃,鹹香涮嘴。
紅毛港鹹粥則是一道漁夫料理,早年漁民在出海前後沒有時間用餐,便隨手把海鮮食材都丟進鍋裡煮粥,意外發現鮮美無比,變成當地的傳統美食。這裡還有一道「古早魚」也值得推薦,它呈現的是傳統台灣料理「鹹酸甜」的滋味,把手指一般大小的魚炸到連骨頭都酥軟可食,並用糖醋的方式料理,很受到大小朋友喜歡。

逛完紅毛港文化園區,享受一頓港口夕陽晚餐,再悠閒地搭乘遊艇離開,回程欣賞高雄港夜景,就是非常棒的半日旅行。
紅毛港文化園區
- 網址:https://hongmaogang.hmg.org.tw/home01.aspx?ID=1
- 地址:高雄市小港區南星路2808號
- 電話:07- 871-1815
- 營時:週一、二、四、五15:00-20:00, 週六、日、國定假日10:00-21:00,週三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