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散步∣文學工藝走讀】
走在村子裡的巷道間,彷彿回到那個人情味濃厚的年代。「臺中市眷村文物館」不只是展館,更是一個可以深入體驗眷村生活文化的地方,這裡有柑仔店、老物店、眷村料理和古早味剉冰,甚至還有理髮廳,每一樣物品都蘊含著濃濃的歲月風情,帶你重回五〇年代的台灣。
撰文/秦雅如 攝影/林韋言
【必訪亮點】
1常設展回顧眷村文化及北屯新村的歷史。
2眷村文化體驗,柑仔店、理髮廳、古物商行。
3 融合地方食材、創意料理的眷村美食。
眷村,是台灣一段歷史下的產物,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被拆除了,有些則被保留下來成為文化資產。每個眷村都留住了一段記憶和許多故事,以北屯新村改造的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即為其一。
負責園區營運的趙佳祥、趙佳宏兩兄弟,並不是原北屯新村的居民,但是有類似的成長背景,因為爺爺是公務員,小時候他們住在台北汀洲路一帶的公家宿舍,後來舉家搬到埔里經營養鱒場和餐廳。當得知臺中市政府要把北屯新村保留下來的三棟房舍做為臺中市眷村文物館委外經營時,他們來到現場一探究竟,心中泛起一種回到老家的感覺,便決定承租下來,以外省第五代和餐飲的背景,在這裡呈現眷村文化與美食。

找回北屯眷村的故事
附近居民仍習慣稱它北屯新村,實際上原本的北屯新村並不在這裡,1959年的八七水災摧毀了他們的家園,1960年在現址重新建造。這裡原屬於空軍技術員校級以上的宿舍,後來因為又搬來一批飛官,改名為凌雲社區,是目前台中市區唯一保存較完整的高階空軍技術員宿舍,而園區裡的常設展也完整呈現出這段歷史。
走進常設展館,可以先了解一段國民政府遷臺以及眷村的發展歷史。同時也展出北屯新村的原住戶圖,看到了原本共有92戶居住於此,並以老照片的方式回顧北屯新村的日常以及來自這裡的知名人物,例如:前空軍總司令黃顯榮、台灣婦女運動先驅何春蕤、小說家孟瑤。

趙佳祥一家人從奶奶、爸爸到兄弟倆都非常喜歡收藏老物,意外成了他們經營這個空間的基礎。趙佳祥指著常設展中的一張老照片說,那是他的曾爺爺當時帶著一家老小搭上軍艦來到台灣所拍攝的全家福;拿起展館中復古電話的話筒,傳來的聲音是他姑婆講述當時國軍遷臺的故事。包括另一個展覽空間所展示的旗袍,是他的奶奶和姨嬤實際穿過的,旁邊還有當時的照片做對照,十分有真實感。

聽鄰居說,村子裡原本有一間太工服裝店,裡面的胡奶奶很會做旗袍,她都幫附近的貴太太量身做旗袍,牆上的老照片也可以看到當時的空軍太太們都是穿旗袍的。早年的旗袍都是手工製作,當婦女們在忙著做旗袍的時候,小朋友就會跑到旁邊的王家柑仔店買一些酸鹹甜。
實際上進駐的時候,這裡沒有留下任何文物了,兄弟倆為了能完整重現當時的風貌,除了把家裡的老物翻出來運用,也透過附近居民的分享,才把這裡的故事一點一滴找回來。

除了常設展,臺中市眷村文物館每年還會規劃一檔主題特展。2024年的「逗陣來呷飯-辦桌文化特展」,呈現出「辦桌」也是在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裡的一件大事。在臺灣,人生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會用宴席來祝福,而且準備的菜色還各有寓意,例如滿月宴,會有人參烏骨雞、油飯和紅蛋;喜宴會有腰子和雞佛;入厝宴第一道菜一定是雞肉,象徵起家的意思;祈福宴的第一道菜則會是冷盤七仙女。可以說「辦桌」是臺灣重要的常民生活文化,也是許多眷村人的記憶。

復刻眷村生活體驗
現在的臺中市眷村文物館,有一間柑仔店,一間小梅花商行,還有一間復古男士理髮廳。
柑仔店裡還找得到麵茶粉、辣芒果、彈珠汽水等等懷舊零食,印著飯店名字的玻璃杯、有刻度的冰菓室玻璃杯等等是紀錄那個年代的生活物件。有趣的是,附近居民知道這裡有在賣老物,還會把自己家裡珍藏的舊物貢獻出來。

小梅花商行販售古物老件,一走進去就看到以前都會放在雜貨店門口的大型遊戲機台,是學電機的趙佳宏撿回來自己把它修好的。會取名「小梅花」商行,也有一段故事。北屯新村早年附近有個名聲響亮的小梅花幫(北屯圓環幫),電影《周處除三害》主角陳桂林的原型劉煥榮,就是出身台中「陸光八村」的眷二代、加入小梅花幫的人物,他為人重義氣,在江湖上風雲一時。而當年村子裡一位大哥迎娶電視劇《晶晶》飾演女主角媽媽的女星劉引商,也是轟動整個村子。

在臺中市眷村文物館進駐的復古男士理髮廳,更是一個讓人們共同回憶、共同懷念的空間。以前的男士理髮廳和女士美容院是分開的,男士理髮從清代的剃頭文化到日治時期引進新式剪刀和理髮椅,男士開始剪短髮、做造型,讓山本頭、飛機頭、西裝油頭流行一時,而當時軍人、公務員去上班之前都必須先梳好頭,為了服務他們,理髮廳師傅也都要很早上工。
復古男士理髮廳的老闆因為想要做一間台式風格的理髮廳,看上了臺中市眷村文物館的老屋空間,把這裡打造成一間復古理髮廳,同樣專做男士理髮,並且以推刀短髮造型為特色,只要事先預約,就可以來這裡剪頭髮。

品嘗眷村料理與古早味剉冰
除了認識眷村文化,來這裡當然也要嘗嘗美食。方正谷眷村味餐館,是由弟弟趙佳宏掌廚,他結合埔里餐廳的在地食材、有媽媽味道的眷味料理,再加上創意,融合出自己的特色菜餚。其中一道「士官長三層肉」,是為紀念一位在921大地震遇難、爸爸的士官長好友,他的拿手菜就是加了埔里紹興酒的三層肉。「紅燒獅子頭」是典型的眷味料理,因為滷過的肉耐放,在他的記憶中,奶奶總是會一次做很多冷凍起來。「松柏長青拌芋頭捲」則是在傳統的涼拌白菜上面,加入以大甲芋頭用越南春捲方式製作的芋頭捲,成為一道創意菜。


說到懷舊美食,古早味剉冰也總是受到歡迎,於是他們在餐廳前的庭院擺上「飛冰菓室」,配料綠豆、紅豆、芋頭、薏仁等都是自己熬煮製作,還有酒釀蛋湯圓、酒釀梅子冰、木瓜牛奶等台式甜點、飲品,坐在眷村的戶外吃冰,也別有一種懷舊感。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臺中市眷村文物館中不僅可以看展聽故事,更可以買零嘴老物件,體驗五〇年代的眷村生活,感受那份純樸而溫暖的人情味。

-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go.tmkvm/?locale=zh_TW
-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tmkvm/
- 地址:臺中市北屯區天祥街19號
- 電話:文物館04-2233-4073、方正谷眷村味餐館04-2233-9753
- 營時:文物館10:00-17:00,方正谷眷村味餐館11:00-14:00、16:30-21:00,週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