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綠色大地

洪蘭談孩子教養及品格發展

2017-04-17

很多家長覺得品德太抽象,很難教,其實品德就是做人做事的態度和習慣,它很實際,一點都不抽象。

孩子的品格發展可分二部分,懂得區辨是非後,才能身體力行。前者最重要,因為觀念引導行為,只要觀念正確,大腦成熟後,很多童年的幼稚行為會被大腦的前額葉皮質所抑制而不再出現。

對幼兒來說,最簡單容易的教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要讓孩子從小在生活中體驗到被打、被推、喜歡的玩具被人搶走…等等的滋味,從而學會不對別人這樣做。
   
人的大腦是沒有體驗就不會產生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改變觀念,觀念不改變,行為就不會改變。所以幼兒園最大的任務不是教讀寫,而是培養正確的態度和習慣,讓孩子在跟小朋友相處時,感受到分享的快樂(別人對我好,我也要對別人好,因為這會帶來快樂)、合作的效果(我一個人搬不動,別人助我一臂之力,這事便辦成了,下次他需要我時,我也助他一臂之力),他打我會痛,他罵我,我會生氣,他東西被偷,他會很沮喪,所以我也不要讓他痛、生氣,我也不偷別人的東西…,這種體驗要從小教才有效。

《顏氏家訓》說「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人行為的出現來自大腦中神經元的連接,而這個連接會因重複發生而形成較大的神經迴路,迴路越大,臨界點越低,行為越容易出現。所以被打過的孩子,在學校中也會去打別人,父母發脾氣時摔東西的孩子,在學校中也會摔東西。因為模仿是最原始的學習機制,鏡像神經元是嬰兒一出生就在運作的神經元,所以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對孩子的品德教養來說,父母是則責無旁貸的。小時教好比長大後改正省一百倍的力氣。

品德的學習是內隱的學習(implicit learning),它不需教,孩子從看別人的動作中揣模得之,父母若能把握住孩子幼小純真的時候,教會他是非對錯,長大後,面對社會的誘惑時,父母的教誨、聖賢的書、宗教的力量會幫助他抵抗誘惑。

另外,因為大腦的資源有限,不可能注意到生活上所有的細節,所以生活中60%的行為是個習慣化的行為。因此從小養成好的習慣非常重要。其實生活習慣、說話習慣、衛生習慣…加加起來就是這個人的品德,也就是前面說的做人做事的態度。所以諾伯(Charles Noble)說「起初是我們養成習慣,後來是習慣成就我們」,在人生的路上,品格的確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起來無傷大雅的習慣會影響升遷,父母要把握零到十二歲的教養黃金時間,等孩子進了中學以後,他所交的朋友和他所看到的書對他的影響會大於父母親。因此,除了在小的時候打下良好的品德根基和生活習慣,父母也需注意他長大後所交的朋友和所看的書。

人生是蓋棺論定,要能走到最後都白玉無瑕,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地,品德教育是個基石。對教養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品德教育更重要的了。

—————————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已翻譯五十多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鄉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