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綠色大地

廖鴻基:學習

2018-11-06

虛而實,貧而富,弱而強,人世間好像並不常發生如此一百八十度翻轉,由黑暗忽然轉為一片光明的奇蹟。每個人的一生,所有過程其實每一步都在學習和累積。

探觸,經驗,歷練,教訓,調整,修正,如此一步一腳印的累積形成面對狀況的態度與能力。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必有起落,也必有挑戰,並不輕鬆也不單純,何況,若一整個社會對某事件若要形成集體的態度跟能力,那更是漫長的淬鍊與折衝,如文化的形成,必須點滴累聚數十年以上才有機會生出集體共識。

不少人出國旅遊,總會羨慕先進國家的種種美麗與秩序,並反思自己國家如何低落等等,而有「我們為何不能?」的感嘆。我們也許忽略了背後重要因素,人家可是經歷過長時間的付出與學習。

關於我們的海洋環境或海洋生態,我們不少人主張,只要不接觸就不會有傷害跟破壞。

事實上,若是不接觸,就永遠學不會如何跟海和平相處,也永遠學不會如何以尊重的態度面對海。

明顯的例子,台灣過去山禁、海禁,長時間我們不能上山,也不能下海,大家心裡有數,我們的山林砍伐與水土保持狀況如何?我們的魚類資源與海洋生態又如何?

我們社會的確尚未學會如何尊重老天給我們的山林和海洋天賦。禁制是消極作為,未經學習,所有的傷害經常是不自覺的傷害,未警覺到傷害前,環境或生態就已敗壞到幾乎無可挽回的地步。一再證實專家說法:不自覺的傷害往往是最嚴重的損失。

特別是海洋,因為人是陸生動物,學會跟海相處,得更長時間的適應過程後才能開始朝正向累積,當海洋教育成為政策好不容易推行之際,仍有不少人反對下海活動。

愛一個人,但始終保持距離,這樣的愛可能修得正果嗎?愛,就是要全心全意的投入,並從中學習種種關係的調合,才可能達到和諧的狀態。

人與海的關係,完全一樣,不可能自然天成,而是必要接觸和投入,用感官,用智慧來學習與海相處之道,也才有機會累積成集體對海的友善態度,並以此為基礎,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形成受人民普遍支持的健康海洋政策。

走到這一步,我們的海與我們的島,才有長治久安的機會。

—————————————–
廖鴻基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在沿海漁船上工作,曾經執行花蓮及墾丁海域鯨豚生態調查計畫,規劃賞鯨活動,創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也曾在我們遠洋漁船及貨櫃船上作隨船報導。二十餘年海上生活,寫下《討海人》、《鯨生鯨世》、《漂島》、《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大島小島》、《海童》等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作品常見於各級教科書,也曾獲一些文學獎肯定。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