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綠色大地

范欽慧:走上一條「寂靜山徑」

2017-12-25

在大暑的最後一天,我帶著一群人在清晨六點鐘來到了海拔將近九百的夢幻湖畔傾聽。今天山上風大,雖然晴空萬里,一群人跟著我來到全台北最美麗的音樂包廂裡安靜的聆聽,他們不發一語只是靜靜地坐著。這是我在湖畔錄音多年所見過最美麗的風景。
 
我非常喜歡聆聽風聲、雨聲、水聲、蟲鳴鳥叫聲,這些來自原野山林中的動人旋律,是野地中最美麗的交響曲。但是,真正的傾聽必須打開心,耳朵才能打開。在充滿吵雜的世界中,「聆聽」反而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連結環境、連結自己。
 
比起對視覺的仰賴,人類經常遺忘了聽覺對生命、對環境的重要性,提出「深層生態學」的挪威哲學阿恩奈斯(Arne Naess)認為,過去我們透過科技方式來處理各種生態問題,是太過淺盤的思考,簡言之,環境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處處只以人的需要為主。要扭轉這樣的困境,必須建構更深度的生態倫理,重要的是,人類要把自己的聆聽提升到更靈性與美學的層次。
 
自然中每一顆石頭,每一條溪流,每一棵樹,甚至每座山,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旋律。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生態心理治療」(ecopsychotherapy),也就在討論如何藉由自然與人類心靈流動的過程,來促進生態自我的發展與修復,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跟自然世界重新連結,自然並非一種純淨的幻覺,而是感受到更真實的存在。傾聽自然聲景,正是促成個人與自然一體的重要力量來源。
 
中國的古典醫學理論大多源自於《易經》、《黃帝內經》,所論述都是天地自然,貴乎自然。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正所謂自然音響對於人體內臟具有健康意義,但是這樣的聆聽,最好能回到大自然的環境,享受天地間的合聲,才能發揮真正的“療效”。我始終希望台灣的森林遊樂區或是國家公園內都能夠保有一條「寂靜山徑」,讓遊客能夠安安靜靜走上一條步道,不僅尊重其他的遊客,也給自己一個聆聽大自然的機會。


 
「寂靜山徑」是我從2013年開始推動的計畫,也從太平山展開的全國環境運動,目標就是藉由翠峰湖畔的環湖步道所設立的「寂靜山徑」,邀請全台灣民眾去體認「安靜傾聽」的重要價值。
 
太平山,是我多年來錄音的聖殿。這裡,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孕育豐富的檜木森林,過去這裡曾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如今,走過伐木歲月,自然萬物在此休養生息,展現了繽紛的生命力,因為在地理上遠離塵囂,讓這裡成為台灣最寂靜的地方,多年來此錄音,便愛上這裡的自然聲景,然而我也很清楚知道,很多人並不了解這樣的寂靜,如果讓這裡成為「寂靜山徑」,這樣的行為都可能必須修正,
 
「傾聽」是保育的核心,也是用心去感受與連結環境的關鍵能力,藉由傾聽大自然的聲景(Nature Soundscape),將帶給民眾非常重要的心靈力量,更是一種尊重謙卑的態度建構,從戶外教育來的角度來說,將有效的增進環境素養,進而達到永續教育的目標。
 
我們身處在繁忙又喧囂的世界,聲音經常處於超載的狀態,也迫使我們拒絕聆聽。忘了聆聽,你會覺得自己如此孤獨。因此我們必須回到大自然的寂靜聖殿中,透過傾聽,去感受更深度的存在。
 
但是如何把這一切變成更具體的教學方案? 那天我帶著一群羅東自然中心的老師來到「寂靜山徑」上,試圖把我多年在這裡聆聽的經驗透過各種活動的設計與引導,來讓更多的人能因此而受惠。我發現,當你更能注意某種聲音想要更了解這個聲音的來源,你將會因此更認識生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更能聽見你自己的聲音?你是不是更能認識你自己?


 
因此,我把「愛、連結」當作活動設計的主要核心,目標是希望能喚起所有參與的人,能透過戶外活動的聆聽教育,能喚醒更多內在生命的熱情與好奇。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設計了一個活動策略架構,這是一種同心圓的概念,也就是從外到內,分成人與環境的連結、人與人的連結、最後到人與自我的連結。在每一種層次的設計上,我又各自發展不同的活動架構。例如,「眾聲呼吸」的活動,主要是帶領大家來到湖畔傾聽,體悟一種「萬物與我同一呼吸」的感受,這是我在夢幻湖畔所獲得的經驗,因為很多人都對我的錄音工作充滿好奇,遊客來到湖畔,很喜歡問我到底在錄甚麼聲音,它們是誰?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麥克風成了大自然很有趣的邀請,大部分的人都很喜歡聽到我收錄的聲響。因為有了好奇,所有的學習便開始啟動,我透過了聆聽的線索,開始逐步引導人們去發掘自己身處的「聲景」(Soundscape),其實很多人都忘記了,聲景就是一種景觀,而且深深牽扯人心與萬物。比起視覺,聲音往往可以透露環境更多的真相,因為我們來到大自然中,不一定能夠看到各種動物在你眼前出現,卻可以用我們的耳朵去發現它們的存在,這是人類對環境覺察的最初體會。
 
其實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說,視覺與聽覺原本就是對於生存有著重要關鍵的感官,但是有一派學者認為當人與猿猴在演化樹分開之後,人類走向草原,也逐步仰賴以視覺為主的生物,在我們的大腦當中,可以看的出來處理視覺的區域比聽覺來得更大範疇,也因此人類本身對聽覺是比較不擅長的生物,但是就真實的環境來說,聲音攸關生命的存續,也是環境永續教育不容忽略的元素。
 
當活動有了比較多元的引導之後,接下來就會開始進入更靈性的帶領,我會透過「創造儀式」的做法來讓參與者能夠學習如何跟自我連結。我曾經在梅峰帶領解說員玩「我是傳聲樹」的活動、也在七星山上帶大家玩「528Hz愛的傳唱」的活動,引導更多人試著把自己當作發射站,不僅用聲音修復自己,也試著透過自己來修復大地,對大地充滿感謝與祝福。
 
我始終相信,在我們經歷各種高科技又工業化的發展後,人類與環境深受傷害,在面對更永續的未來上,我們需要不一樣的教育策略,而我致力於「寂靜山徑」的運動,正希望讓大家能來到大自然中,學習安靜地傾聽大地、傾聽自己。
 
在這眾聲喧嘩的世界中,我們需要大地的樂音,以觸動內在的靈魂。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