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聯絡我們
綠色大地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選擇

2018-02-09

 年輕時曾在印尼養蝦場工作,夜裡,時常拿手電筒沿海邊散步。
 
 走在熱帶輕微如嘆息的捲浪邊,這天不一樣,不停聽見腳邊海面撲起一波波沙沙水聲。電筒一照,原來是一大群魚苗爭先躍出海面。

 這景象不管白天或夜晚,水邊常見,是魚群受獵食者襲擊的瘋狂逃命行為。這晚不一樣,我電筒光束掃到的海面,這裡一片紛躍,那頭一起暴衝,整片海面如滾開的水一般,全是擾攘不安的白沫水花。

 挪回燈束仔細俯瞰腳邊海面,不得了,擁擠稠密,水中密密麻麻全是魚苗。這晚海水不再是清湯而是擁擠著魚苗的濃湯。

 魚類的繁殖策略,是以大量產卵來彌補其極低的存活率。專家估計,這些魚苗中大約只有3-5%能順利長大成魚,剩下來的95-97%將為生態犧牲,成為其他魚類的食物,成為海洋食物鏈的豐盛基礎。

 牠們以身體、以生命回饋於生養牠們的海洋母體。那晚,我是幸運的遭逢了這場魚苗爆發的盛況。

 眼裡那密密麻麻湧動的魚苗,彷若一條條都鑽動在我心底。人的漁獵本性誘惑我、激動我,當時我腦子裡飛快轉著的就四個字:如何獲得?

 海流來去,瞬息萬變,不曉得這場盛景能依持多久?這位置,離蝦場約一百公尺,我可以快速奔回蝦場,拿個魚簍子,拿個網杓,再快速回來打撈魚苗,這盛況,應該撈個滿滿一簍筐魚苗不是問題。

 但我又想,如果不打撈魚苗,而是將算計放在後面被吸引來的獵食者身上,應該能獲得更多吧。

 捕撈魚苗雖然也會有豐盛的魚苗漁獲,但是將破壞基礎誘因,若留有基礎,而是抓後頭被這基礎吸引來的獵食魚類,將會有抓不完的魚。我想,留有基礎、留住誘因應該更有智慧吧。

 做了決定後,我奔回蝦場,不帶魚簍跟抄網,只帶一根釣竿回來。

 迅速掛上擬餌,隨手一拋,輕輕捲回。

 不到三秒,竿頭一頓、一點,手上一緊,瘋狂獵食的獵者果然輕易上鉤了。

 拉上來,是一條足足五十公分長,一身銀亮的瓜仔魚。

 那一晚,我是做了有智慧的選擇,連續拉上來十數條大腿般粗的獵食者。

 忽然想起台灣大量捕撈及吃食魩仔魚,我們似乎還沒學會如何有智慧的對待沿海魚類資源。

—————————————————–
廖鴻基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在沿海漁船上工作,曾經執行花蓮及墾丁海域鯨豚生態調查計畫,規劃賞鯨活動,創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也曾在我們遠洋漁船及貨櫃船上作隨船報導。二十餘年海上生活,寫下《討海人》、《鯨生鯨世》、《漂島》、《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大島小島》、《海童》等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作品常見於各級教科書,也曾獲一些文學獎肯定。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