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台灣很窮,家裡溫飽都不容易了,哪有零食可吃?但是在長大的時候,肚子很容易餓,尤其晚上做功課到深夜時,特別餓。那時肉很貴,只有拜拜時,才有得吃。但孩子成長時需要蛋白質,花生和黃豆是最便宜的蛋白質,母親便在花生盛產時,去鄉下跟農夫買新鮮的花生,晚上剝了,煮花生湯給我們當宵夜。
當時家中除了父親的書桌,只有一張飯桌,吃完飯,桌子擦乾淨,便是我們的書桌。正方形的桌子只有四邊,但是家中有六個孩子,因此,凡是做數學、寫字的人有優先權,其餘二人便得站著背英文或國文。母親端個小凳子坐在旁邊剝花生,邊做調解人,因為有位子坐的人常常故意慢慢寫,讓我們站的人急著跳腳(後來我跟我先生談到這件事,他說他家跟本沒有桌子可用,他功課從來都是趴在地上寫的)。
現在的孩子可能很難想像台灣有這種生活,難怪他們讀到漢朝匡衡鑿壁借光的成語時,非常不解,第一個反應竟然是「他把牆打了個洞,鄰居不會去告他嗎?」。花生湯在我的記憶中是濃濃的母愛,一個貧窮時代的幸福。
母親是主中饋,是一個家庭的支柱,在小的時候,母親特別重要。拿破崙曾說「一個孩子行為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布希總統的國務卿萊斯女士(Condoleezza Rice)能有今天也在於她有一個明智的母親。
她在五年級時,有一天放學回家,發現街上堆的垃圾看起來很面熟,仔細一看,原來是她家的細軟,她母親付不起房租,被房東趕出來了。她當下大哭,跟母親說,她要輟學去打工賺錢,她母親義正嚴詞的說,「沒有房子住,一樣可以讀書,但是不讀書,一定沒有房子住」。她發奮圖強,最後做到了美國第一個黑人國務卿。
家庭和學校是孩子的兩個翅膀,缺一都飛不起來。
前幾天去花蓮演講,跟幾位校長談如何幫助原住民的孩子更上一層樓。他們都說孩子的資質不是問題,問題在家長的態度。如果這些孩子的父母是警察、老師,有固定的工作,他們在學習上都沒有問題;但是假如父母打零工,天黑就開始喝酒,那麼這些孩子上進的動機就比別人弱,一有挫折就想到放棄。
許多父母忽略了身教的重要性,對孩子來說,安全感和有父母陪伴這種心靈的滿足,比新奇的玩具或吃麥當勞或炸雞更重要,父母不要辛苦自己去加班賺錢來滿足孩子的物質慾望,生活苦一點,享受差一點,便能多一點時間來陪孩子,父母若能像我母親那樣,默默坐在旁邊剝花生,那就是孩子最需要的安全感了。
—————————–
洪蘭
現任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