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環境裡的一份子,除了人世中的親情、友情、愛情之外,我們也跟環境萬物間有著各種各樣不同層次的牽繫。
人與人的關係,因為語言及表達方式共通,往往較為直接,而人世外的世界相對浩瀚及繁複,渺小的我們,非得特別細膩、特別用心、特別敏銳,才能感知、感受幾分。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關注焦點,用心於人世,或者,用心於人世以外的世界。過去因為在人世裡遭遇了一些挫折,造成我年輕時缺乏自信,這樣性格的人,自然比習慣縮躲在人世的邊緣角落。不想被看見,不想被比較,不想被嘲笑。因禍得福吧,我得以在人世的邊界穿梭,關注的焦點常落於外在的大自然世界。
枝頭爆發似的吐露嫩芽,稻穗黃了,甚麼樹開花了,春天的魚來了,秋天的鳥走了 …
年輕時眼力好,又喜歡到處走到處看,常能感受周遭環境的種種自然跡象,常感受到季節轉換呈現的生命及光影變化,敏感於自然界生命蓬勃的躁動與衰頹間的起落及再生。上年紀後,常覺得眼影蒙上一層薄煙,因而時常勉勵自己,多走、多動,還要看,還要看更久,還要看更多。
「看」,只是感官代表之一,應該說是「感官閱讀」。這輩子老天給我最大的資產,就是這副身體,高矮胖瘦美醜都不是問題,重點是身上的各種感官。我有眼睛,有視覺,有聽覺,有觸覺、味覺、嗅覺及各種各樣的感覺,這些覺感,都是我內在生命接收外在訊息的觸角。
這些還算敏銳的感官天線,常讓我心懷感恩,讓我有能力深刻感受山海台灣這片舞台上,多彩繽紛的環境與生態故事。
小時候抬頭看著山頂,常告訴自己,有一天爬到山頂上去,用不同於平地的視野看看這座海島。走海邊時,也常看著海天界線告訴自己說,有一天踏上甲板航行到那裏去,想離岸一段距離回頭看台灣,也想像航出那道天際線外,也許存在另一片世界。
想望,讓我這輩子不停出走,一次次離開城市和人世,一次次變換自己看台灣的視角。每次都覺得,視角不同,感受不同,感情也跟著不同。
發現自己一直在閱讀,不同於書本的閱讀,我用腳和用心,一直在閱讀生養我的這座海島。
插畫作者/Olbee
————————————
廖鴻基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在沿海漁船上工作,曾經執行花蓮及墾丁海域鯨豚生態調查計畫,規劃賞鯨活動,創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也曾在我們遠洋漁船及貨櫃船上作隨船報導。二十餘年海上生活,寫下《討海人》、《鯨生鯨世》、《漂島》、《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大島小島》、《海童》等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作品常見於各級教科書,也曾獲一些文學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