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之子是我們的資產,而非負債,是我們的機會,而非負擔。未來30年,台灣要靠他們。
新住民之子人數年年攀升,在若干地區幾乎已成學校主力,量變產生質變,新住民之子正在改寫台灣的校園文化,雖然各級政府都投注龐大經費,希望能幫助這群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學生不要輸在起跑點,但感覺大家好像畫錯重點、搞錯方向,下意識把他們當成問題來解決,而不是視為資產好好利用。
為什麼說新住民之子是我們獨一無二的的資產?答案是語言及人脈。先談語言,新住民多數是來自東南亞,其中以越南、柬埔寨、印尼的女性居多,他們在台灣落地生根,成為台灣人的爸爸、媽媽,如果他們願意從小教孩子媽媽的話,然後輔以學校的母語教學,每年寒暑假政府再補助父母親帶小朋友返鄉探親,熟悉當地的生活環境,小朋友自然而然就會聽說讀寫媽媽的話。我們不用花太大力氣,每年即可產生數以萬計的雙語人才,其他國家有這個條件嗎?
上個世紀的民國70年代,因為台幣升值,加上人力短缺、工資上漲,傳統產業紛紛出走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大企業沒問題,黑手出身的中小企業怎麼辦?還好有大批留台僑生幫忙,我們才克服人生地不熟的問題。如今政府高喊新南向,為什麼不能好好利用我們的新住民資源呢?
再談人脈,新住民在自己的母國都有綿密的親族地緣關係,新住民第二代可自然而然承接,不像我們道地台灣人得從零開始,連話都不會講。要跟人家做生意就要會說人家的話,這樣才有自己人的感覺,透過翻譯就差多了。新住民之子語言能通,當地又有一大堆親朋友好友,加上他們自幼在台灣長大,國台語都通,且深諳台灣的傳統文化價值,溝通起來沒障礙,忠誠度又沒問題,什麼國家有這種優勢?
新住民是金礦,為何被台灣人長期漠視?很大的問題出在態度,唯有改變觀念,新住民未來才能為台灣所用,如果觀念不改,新住民恐成邊緣人,台灣人瞧不起,母國又不要,金礦挖不到反成累贅。人就是人,沒有什麼高級、低級之分,台灣人就是要愛台灣人,今天我們重視、幫忙他們、明天他們也會同樣回饋我們,這是資本門的投資,不是經常門的消耗,只要用心灌溉施肥,一定會有收穫。
新住民是台灣非常珍貴的資產,現在問題是我們會不會用。花小錢做大事,何況是照顧我們自己人,就怕政府用錯地方、找錯方法。胡適說,有怎麼穫,先那麼栽,聰明的台灣人應該都懂這個道理吧!
———————————————-
黃樹德
資深媒體人,現為中時電子報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