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環境中微渺的一份子,我們這輩子將深受環境影響。我們看的風景,我們使用的物資,我們生存的依賴、生活的空間,乃至生命提升的養分都與山海環境根脈相連。我們的性格中、我們的血脈裡,先天有山有海,以現實角度來說,台灣最大的發展優勢,就是人為無可替代的山海優勢。
常跟學生們說:「未來進入社會,將會是各行各業,並且各有專業,請記得,若能將你的專業,連結到台灣的山海優勢,你的專業將有機會成為國際格局的專業。」
舉例來說:台灣標高100公尺以上的山林面積占了全島大約70%,3000公尺以上的山頭高達260座,山林坡度起落,或許造成我們交通上的不便,以及生活空間的壓縮,然而,台灣山林的高度落差,造成的景觀資源,及其蘊含的生態多樣性,是台灣深具國際格局的重要資產;我們魚類資源豐富,種類甚至占全球1/10以上,使得台灣漁業發達,漁業發展歷史悠久,自沿海逐步拓展到遠洋,許多魚種的漁獲量至今仍排名全球前茅;我們的東亞陸棚邊緣及東亞中心的海洋地理位置,讓台灣深具貿易及海運發展優勢,台灣出色的中小企業以及好幾家國際格局的海運公司,都是明顯的以台灣天成環境為優勢而發展的例子。
同樣道理,老天給這座島上的每位居民同樣的發展機會。明白自己的先天優勢,站在優勢上發展,好比候鳥乘上季風,魚隻攀著海流。
怕的是,我們的山海教育顯然不足,也就是我們的環境自覺,或說山海自覺明顯遲緩。大多數這座島上的我們,不曉得山林是台灣的寶藏,也不曉得海洋是台灣的重要資產。
禁山禁海,不接觸、不認識、不關懷,大概是這海島對我們山海賦與的基本態度。對環境最沉重的傷害,其實是無知的傷害。不知不覺中無可挽回的傷害了自己最好的發展基礎。
這樣的山海態度,已將老天賦予島民的最大發展優勢,糟蹋到將近不堪與枯竭的地步。
——————————-
廖鴻基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在沿海漁船上工作,曾經執行花蓮及墾丁海域鯨豚生態調查計畫,規劃賞鯨活動,創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也曾在我們遠洋漁船及貨櫃船上作隨船報導。二十餘年海上生活,寫下《討海人》、《鯨生鯨世》、《漂島》、《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大島小島》、《海童》等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作品常見於各級教科書,也曾獲一些文學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