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農田水利篇:台東關山圳、鹿野圳

>

焦點訊息

>

首頁

消息及活動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農田水利篇:台東關山圳、鹿野圳

2021/01/19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農田水利篇:台東關山圳、鹿野圳

古代農耕常要面對的衝突,多來自水權與土地的爭奪。
聞名的台東縱谷稻米,仰賴的就是關山圳、鹿野圳。圳道見證了原住民遷徙史,香甜的縱谷白米中,隱藏的卻是種族紛爭與合作的滋味。

19世紀以前,台東縱谷地區多為布農族獵場,直到19世紀中葉,西部平埔族遷入並和布農族維持良好關係。
1870年以後,恆春阿美族因漢人不斷壓迫生存空間,也逼得遷移至鹿野、關山一帶。在此之前的鹿野山區幾乎無人定居,但兩個族群的遷入帶來的,就是農耕生活和初期的土堤圳道。

關山大圳位於台東縣,北自海端鄉初來村,南至鹿野鄉瑞源村,以往的關山舊稱「里壟」。 1907年更多的漢人,從台灣西部東遷開墾,遇到的卻是「人和」問題。當時引卑南溪溪水開設簡陋的埤圳,稱「里壟圳」,為關山圳前身,灌溉農地約30公頃。

鹿野大圳灌區位於花東縱谷南端,東臨卑南溪,西背中央山脈,北起鹿寮溪畔,南至鹿野溪左岸,行政區域屬於鹿野鄉及小部分延平鄉。

前人辛苦引入旱地的水,一點一滴的滋養著土地,隨著開發的腳步逐漸加速,花東縱谷一片繁茂興盛,更成為台灣的農業重鎮,這些水圳除了繼續為土地傳輸養分,也成為最好的水利教材。


<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