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共建設檔案:農田水利篇 桃園大圳

>

公共建設

>

首頁

農田水利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農田水利篇 桃園大圳

2020/11/23


桃園大圳為台灣日治時期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在桃園台地興建引水幹線, 及12條支線串連各個埤塘。

大圳完成後, 灌溉水所到之處再也不怕缺水乾旱, 稻作年年豐收, 繁榮農村,增加糧產, 民生用水無缺, 裨益於國家社會至鉅。

桃園大圳是官設埤圳的最後一個工程, 之後水利事業組織變革, 在1919年改稱公共埤圳。 桃園大圳的工程內容為, 引水於大科崁溪上游之石門, 桃園大圳主幹線長25.3公里, 12條支線總長114.7公里, 再加上6條分線與蓄水池進水線共總長312公里,其中,隧道共長15,623公尺。

桃園大圳工程之最大特徵, 在於遍布整個系統的286個蓄水池塘, 面積2,454公頃, 約為灌溉面積的十分之一, 容量約5,500餘萬噸, 利用各蓄水池間之聯絡水路, 作為石門水庫與農田間之貯蓄、緩衝之用, 在雨季時,可貯存過多之降雨, 枯旱時供應灌溉之需, 平時並可自排水路中, 截取迴歸水重複利用, 構成一個相當特殊而完善的灌溉系統。 桃園台地水田化可以說是桃園大圳最大的成效, 稻米產量增加2.3倍, 土地買賣價格每甲增加4.6倍, 桃園台地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稻米產地, 而原本以農業村落為主的聚落型態, 逐漸轉變成具有商業機能的聚落型態, 足見桃園大圳為社會發展帶來安定的力量。

< Back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