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將高雄縮影在帝冠式建築裡|日月光高雄廠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必訪亮點】

  1. 高雄僅存的兩座帝冠式建築之一。
  2. 科技互動大高雄常設展:印象高雄、水系、海港、鐵道。
  3. 「高小雄冒險記」兒童展間。

 

高雄,印象中的工業城市,現今逐漸打開海港、建設輕軌,轉型成容易親近的親水港都,一步一步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物。其中,包括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本身就是一棟有80多年歷史的建築,自1939年啟用以來,歷經市役所、市政府,到1992年市政府搬遷後,以重要的歷史古蹟的方式被保留下來,1998年成為城市歷史博物館。

撰文/秦雅如 攝影/王星鑑

 

高雄唯二的帝冠式建築

走進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之前,這棟建築物本身就是一段高雄歷史,建於日治時代,是高雄僅存的兩座帝冠式樣建築(另一座是舊高雄車站)。受到西風東漸的影響,這種建築型態在日本昭和初期所流行,以現代化鋼筋混凝土建造,又保留傳統東方木造結構的特色,於是可以看到瓦片樣式的斜屋頂,與牆面連接處是斗栱造型,立面有桃形窗、八角窗,但又可以發現外牆的石刻裝飾上,有東方色彩的銅錢紋、菊紋,也有西方元素的蕨類雕刻。

從建築立面可以看到許多和洋折衷的設計細節。

 

進入大廳,一座氣派的Y字型樓梯占據了視覺焦點,先別急著上樓,光是大廳也有不少看點。延續東西合璧的設計元素,三對聳立的圓形石柱參考希臘柱式,有趣的是柱頭的點綴卻是東方的蓮瓣樣式;天花板以白色鑲上兩條金邊,配色取西方的天堂意象,但仔細看金邊上的圖樣竟是竹子和蝙蝠,象徵節節高升與福氣的寓意。建築設計的細節就是這麼有趣,融入了很多文化思想在裡面。

大廳的Y字形樓梯展現氣派格局。

 

互動式展覽玩出高雄印象

一樓用四個展間呈現「大高雄歷史常設展」,縱向、橫向勾勒出高雄的時代演變,其中「印象高雄」先以時間軸帶領遊客認識高雄的過去到現在,另外三間則分別是水系、海港、鐵道,帶出影響高雄發展的三個面向。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充分運用聲光科技來表現展覽內容,活潑的裝置取代靜態的照片、文物展示,讓民眾能更融入其中,像是「印象高雄」的入口處先以一片片會旋轉的偏光鏡,來呈現館藏最多的老照片。接著進入這個展館的核心「歷史高雄」,是一個20米寬的沉浸式環景劇場,10分鐘的動畫穿越高雄的史前時代、鄭氏王朝、清代、日本時代、民國時期及當代高雄。

沉浸式環景劇場帶領觀眾穿越時空。

 

在影片播放的空檔也沒閒著,八種隨機觸控式互動影像,展現高雄從自然生態到產業發展的不同特色,例如黃蝶翠谷,據說有世界上最多的銀紋淡黃蝶,只要用手觸碰螢幕,小黃蝶就會聚集過來跟著你飛舞。

 

來到「數字高雄」的區塊,觸控螢幕上,生硬的數字都化成一個個閃光點,點下去就會跳出介紹資訊。遊客一邊玩得很開心,一邊也就對高雄留下了印象。

高雄的數字密碼就藏在這片互動式觸控螢幕中。

布建水路輸送養分

來到「水系」展間,導覽員把它比喻成人體的血液系統,血液為人體輸送養分,而水正是人們賴以維生最重要的資源。大高雄有三條主要河川,而其中,全台流域面積最廣的高屏溪,是大高屏主要的灌溉水源,曹公圳更把埤塘連接起來形成水路;二仁溪是高雄與台南的交界;阿公店溪雖然不長,卻有重要的防洪功能的阿公店水庫。

來到「水系」展間瞬間感受到一股清涼。

 

當人們的飲水、灌溉需求滿足了之後,如何便於取水及利用水資源,成為重要的事。1908年興建的竹仔門電廠,保存著日治時期川流式發電機組,提供築港電力,隨後亦建立了高雄第一套自來水系統──打狗水道,從竹寮取水站把水引到哈瑪星,供應市區及港口用水,成為奠定高雄城市發展的基礎建設, 當然,舊竹仔門電廠也作為古蹟被保存下來。

 

另一方面,日本也開始在左營軍港布局戰備水路,如今高雄有兩條水管路,就是當時因應戰爭需要所布建。如今,戰爭成為歷史,高雄的水系同樣轉為遊憩功能,從「水系」展間看到了水的建設在高雄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打狗築港計劃到環狀輕軌建設

港都是大家對高雄的印象,而高雄港是怎麼形成的呢?實際上,過去高雄只有部分山丘露出海面,經過海沙與山上泥沙的沖積才逐漸形成陸地,而哈瑪星更主要是人工填築而來。

 

日本政府當時為大力建設高雄港擬定了「打狗築港計畫」,其核心就是建設鹽埕區和哈瑪星區塊。大家所熟悉的哈瑪星,其日文原意是「濱線」(はません),為了將貨物更方便從內陸運送到港邊,他們從縱貫線鐵路延伸了許多條支線,其中一條就是濱線,後來又發現如果把旁邊像是內海的部分填築起來,就可以成為更大的貨物集散地。

從不同年代的海港模型可以一窺高雄港的發展歷史。

 

從「海港」展間的模型,可以看到整個高雄港和棋盤式街區的樣貌,大部分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而在另一個模型我們看到高雄港中間填出了一大塊陸地,就是原高雄加工出口區、現在的前鎮科技產業園區。1945年二戰結束,加工業成為高雄另一次經濟起飛的關鍵。後來,為了增加高雄港的功能,在旗津旁邊又炸出了第二港口與航道,而如今從愛河、棧貳庫、旗津到亞洲新灣區也形成新興的遊憩據點。

 

興築高雄港的同時,高雄的鐵路系統也開始發展。來到「鐵道」展間,陳列各種火車模型的牆面受到鐵道迷的喜愛,展館動線更設計成火車月台的意象,兩邊是各種不同功能的火車車廂,有蒸汽火車、貨物列車尾部供隨車人員使用的守車、載運大型貨物的敞車、運送穀物的篷斗車等等,來到月台尾端是高雄輕軌。

篷斗車廂的斜邊設計是讓穀物容易傾倒,不會卡在車廂邊角。

 

高雄的鐵道歷史為什麼以輕軌作結?這要回到早年在建設鐵道系統時,當北起基隆、南到高雄的縱貫線完成了台灣最重要的空間革命,隨後,高雄便開始興建各種產業支線,其中一條即是臨港線的興築,加速了高雄港口與臨海工業區的串連,有利於高雄重工業的發展,但隨著公路發展起來,臨港線便逐漸失去功能,如今成為高雄輕軌的軌道基礎。

火車模型牆呈現的是火車進化史,最後以現代化的高雄輕軌為代表。

 

同樣以人體來比喻,海港就像是肌肉系統,鐵道則如神經系統,前者讓整個高雄動起來,後者具備傳遞重要資訊的功能。水系、海港、鐵道三個主題讓民眾更完整地了解了高雄這個城市;此外,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也為小朋友精心設計了「高小雄冒險記」,由虛擬人物高史伯帶著高小雄和高小美遊覽高雄,將人文史地精華濃縮在遊戲室般的兒童展間,讓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成為老少咸宜的全民博物館。

「高小雄冒險記」是專為小朋友設計的兒童展間,寓教育於遊戲之中。

 

臺灣鳳梨工場 細說鳳梨罐頭產業的黃金年代|日月光高雄廠

臺灣鳳梨工場

【必訪亮點】

  1. 建於1925年的日治時期紅磚建築。
  2. 三大鎮館之寶:鳳梨罐頭標籤牆、復刻封罐機、罐頭光雕牆。
  3. 品嘗在地鳳梨製作的甜品、飲料。 

 

來到高雄主要的鳳梨產地大樹區,鳳梨依然是農戶的主要作物,曾經有個產業與之息息相關,並曾在台灣興盛,但如今只剩下大樹區九曲堂還保留了它的足跡,那就是鳳梨罐頭產業。甜蜜蜜的鳳梨罐頭,是小孩子最愛的古早味零嘴之一,也是拿來增添料理風味的好食材,而如今想要認識鳳梨罐頭的前世今生,只有在「臺灣鳳梨工場」。

撰文/秦雅如 攝影/王星鑑

 

從日治時期發跡的產業

鳳梨罐頭產業在台灣輝煌一時,到了1970年代甚至是全世界鳳梨罐頭產量的冠軍,而其源頭要從日本時代說起。

 

三座保留下來的日治時期紅磚建築,是走進這段歷史的第一步。來到主展館,追溯鳳梨罐頭在台灣出現的開端,關鍵人物是跟著日本軍隊來台、做民生物資生意的岡村庄太郎先生,他在台灣南部吃到鳳梨時驚為天人,認為如果運回日本賣應該會賺大錢,但當時生鮮運送技術尚不成熟,於是他想到開發罐頭,1902年他在現今鳳山捷運站附近設立了第一間鳳梨罐頭工廠。

展館裡介紹開啟鳳梨罐頭產業的關鍵人物岡村庄太郎。

但當時台灣除了鳳梨,沒有罐頭包材,沒有出口用的木箱,甚至罐頭裡面的糖漿也沒有,由於靠進口的成本過高, 使得鳳梨罐頭產業一直無法轉虧為盈。直到1920年代,東洋製罐株式會社在高雄設立了製罐工廠,再加上鳳梨罐頭走向「夏威夷模式」,也就是「現代化機械、自營農場、外來種」的商業模式,台灣的鳳梨罐頭產業才開始蓬勃發展。

 

1920是台灣鳳梨罐頭產業的第一個黃金年代,到1930年代達到高峰,全盛時期全台灣有81家工廠。1925年,大稻埕商人葉金塗的泰芳商會也來到高雄設立工廠,如今九曲堂的「臺灣鳳梨工場」位址即是他的第三、第四廠區。

鳳梨罐頭從家庭食用到營業用,有不同容量及切片方式,開發出多種樣式。

鳳梨罐頭從家庭食用到營業用,有不同容量及切片方式,開發出多種樣式。

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鳳梨罐頭工廠造成市場惡性競爭的亂象,於是日本政府在1935年成立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把81家收編為一家,而葉金塗也因為退出株式會社,使得這棟建物在1935年     成為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的辦公廳。戰後,國民政府接管,將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改為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鳳梨分公司,1955年出售民營,成為台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大家現在熟知的台鳳。說起來,這棟1925年的建物,比台鳳公司整整早了30年呢!

臺灣鳳梨工場現址是原泰芳商會第三、第四座鳳梨罐頭工廠。

 

鳳梨品種演化與三大鎮館之寶

主展館也帶民眾認識各種鳳梨品種,原來做為鳳梨罐頭的鳳梨品種也有一段有趣的演變史。

 

十七世紀,福建、廣東一帶的先民把鳳梨種苗帶進台灣,當時的品種稱為「在來種」,個頭比現在坊間的鳳梨小了一半,而且它的花腔(芽眼)很深,必須人工削皮處理,而且會削成螺旋狀。後來日本政府到夏威夷考察,發現長成圓筒狀的「開英種」,由於它頭尾直徑差不多,可以機械削皮,於是台灣便大量改種開英種,館內也展示了這兩種鳳梨的模型。

從鳳梨品種了解鳳梨罐頭的演變。

隨著台灣農業技術改良,演變至今,台灣已經發展出18個鳳梨品種,食用級鳳梨以金鑽鳳梨為大宗,占了八成以上,其次是牛奶鳳梨;而加工用鳳梨則有一、二、三號系。另外一個小秘密是,因成本考量,如今台糖、台鳳兩家鳳梨罐頭的原料和製造都已經移到了東南亞,台灣的加工用鳳梨主要用在鳳梨酥。

 

這裡還有三大鎮館之寶值得駐足。首先是一面展示了72張鳳梨罐頭標籤紙的標籤牆,每一張標籤都有故事。像是畫了兩隻鹿的就是泰芳商會的特色,據傳葉金塗非常喜歡鹿,取其與福祿壽的「祿」同音,因此坊間又稱之為雙鹿牌。此外,台商特別喜歡以動物為圖案,日商則偏好有軍國主義色彩的圖樣。

鳳梨罐頭標籤牆展示不同商會與不同時期的標籤特色。

 

第二樣寶物是復刻日治時期的封罐機,館內提供彩繪標籤紙與封罐體驗,也可以選擇在以鳳梨纖維做成的鳳纖紙上寫下心願的心願封罐或者存錢筒封罐,而遊客最期待的就是踩下封罐機發出喀擦清脆聲的那一刻。

 

以罐頭做成的光雕牆是另一個看點,其難度在於必須投影在不規則的金屬波紋曲面,在上了一層又一層的消光漆之後,才終於能展現光雕的效果,成為一種藝術創作。

臺灣鳳梨工廠有標籤紙彩繪和封罐體驗活動。

 

大樹水鄉的鳳梨好滋味

原本做為接待所的展館「水水大樹」,記載的是大樹區的人文史地,這一棟也是有最多特色的建築。山牆設計了牛眼窗當裝飾,進門雨庇處做了羅馬柱,顯現的是當時流行的和洋折衷建築樣式,再仔細看牆角有磚紅色的陶製落水管,代表大樹區曾經也是磚瓦窯業興盛的地方,而水源豐沛與酸性紅土正是造就大樹區適合種植鳳梨與發展磚窯業的條件。

「水水大樹」展間介紹大樹區的產業與人文特色。

大樹區是水源之鄉,清道光年間,鳳山知縣曹謹發現了這裡的水資源,提出興築水圳引水灌溉大高屏地區的想法,即有名的曹公圳。也由於這裡的土質屬於紅土,很適合鳳梨生長,因此從康熙年間大樹就已經開始種植鳳梨,後來又種了荔枝,目前全台灣的玉荷包產量有八成以上來自大樹。

 

從磚瓦窯業發展出的製陶藝術,當地具代表性的有三和瓦窯與藝術家林昭地。林昭地作品的特色是不上釉,完全靠稻穀和粗糠燒製,並運用大樹當地的紅土,燒出來的作品帶有紫色的色澤,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命名為紫雲燒,也在展館中陳列。

「水水大樹」展館介紹大樹區的文人史地。

走到另一棟「旺來會社」,可以小坐片刻品嘗一下以在地鳳梨製作的好滋味。臺灣鳳梨工場整個場域包括餐飲,都由高雄市政府文化局自營,他們與在地小農合作,開發出酵素鳳梨冰、鳳梨酵素蜂蜜飲等特色單品,在鳳梨產季,工作人員更是自己熬製鳳梨醬、煮鳳梨冰茶。這裡還有一項獨家產品,利用園區的戶外空間,種植了多達16個鳳梨品種,除了觀賞之外,如果剛好遇到採收時節,便有機會嘗到現採現殺的新鮮鳳梨,而且可能是市面上都吃不到的品種口味。

 

深耕在地,與土地結合,臺灣鳳梨工場有這麼一句話:「我們不是真的工廠,但我們展示台灣鳳梨罐頭產業的黃金年代。」他們真正一步一腳印實踐著。

園區裡種植有16個品種的鳳梨,也與在地小農開發出多種鳳梨製品。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