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nadinelee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與國家兩廳院攜手 樂齡陪伴系列活動 用藝術療癒長輩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與兩廳院攜手合作,透過「表演藝術社會處方箋先驅計畫」及「失智友善戲劇培力」講座及工作坊,關注樂齡長輩心理健康以及高齡化社會中生代對於老年照護的需求。
處方箋從「教育推廣」、「課程設計」及「研究分析」三專業領域推出「舞蹈處方箋」、「戲劇處方箋」及「聆聽處方箋」三主題的深度系列型方案,並邀請感覺到寂寞與社會疏離的55歲以上成人參與。希望能將經驗、觀察、分析做階段性成果交流,分享給有意願了解並推動社會處方箋的夥伴。
工作坊則以戲劇出發設計體驗內容,藉由角色扮演、即興互動、未知感建立、場景建構等方式,藉此思考並建立與失智症者溝通的方法,提供第一線工作者跨領域深入交流的機會。
此外,在照護現場常常出現觀念的衝突,需要進行不同價值觀的對話,工作坊也特別設計了「以老年和照護領域的意願衝突情境」,進行討論與練習,探索溝通的局限與開放,讓交流產生新的可能。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表示,日月光集團的許多員工從年輕時打拚到現在已經是中生代,特別能體會照護父母與長照的需求,日月光相當認同兩廳院打開場館大門、運用藝術舒緩長輩生活的理念,很榮幸與兩廳院一起倡議樂齡共融。
中興新村文化景觀 在花園城市走訪藝文風采|環鴻草屯廠
【南投散步∣產業歷史走讀】
試圖想像在生活的「現場」中,打開家門即身處於一座大型創作現場,會是什麼樣的體驗呢?有著花園城市美譽的中興新村,從建築主體群到鄰里建設就是一場設計,深入南核心區域,透過各類型的複合式空間,讓藝術融入生活,生活即是一門藝術!
【必訪亮點】
1. 散步或騎車漫遊中興新村花園城市景觀。
2. 複合空間,讓藝術融入生活日常。
3. 手作體驗,帶回專屬中興新村的紀念品。
如果從空拍看中興新村,可以看到一落落橘紅色屋瓦的房舍、一條條綠蔭大道整齊排列。1957年臺灣省政府遷入中興新村,仿「英國新市鎮」設計,是臺灣第一個實施都市計畫的地方,讓這裡有了花園城市的稱號。
67年過去,許多當時先進的設計規劃到現在仍為人稱道,但隨著精省之後,省府公務員遷出,人口逐漸老化,許多房屋閒置下來。透過一群熱血青年串聯在地居民進行活化,帶領民眾再次走進中興新村,認識地方藝文之美。
花園城市的設計巧思 是建設也是一次大型創作
攤開中興新村地圖,可以分成三大區塊,北核心為行政區、中核心為公共與商業區、南核心為生活區(現由中興大學接管,規劃為大學城)。當行政功能消失之後,中興新村逐漸成為一個乘載著歷史記憶的地方,文化部也在2011年將「中興新村文化景觀」列為文化資產保存,劃定的區域範圍包括古蹟一處(臺灣省政府)、歷史建築11處,而實際上我們也可以說整個中興新村都具有文化景觀資產的意義。
而這次特別介紹的是南核心區域,是當時的員工宿舍區,大多為兩層樓住宅建築,上下各一戶,格局大同小異,屋前還有庭院,從外觀建築而視,頗有異國鄉村風情,除建築外,南核心的鄰里道路規劃,更是一大設計亮點,「他們以前在設計的時候,會把公共空間放在整個里的中間,像是市場、學校,包括每戶人家的行走距離都有計算過。」南投縣地方產業群聚發展協會理事長朱怡甄說。她提醒我們注意觀察街區的規劃設計,道路兩側都設有行人專用道,馬路大多為T字路,讓車輛到了路口自然會減速。其中也不乏能看見「囊底路」的設計,透過圓型、三角型的路段設計,讓通行方向僅有一個出入口,降低行人與車輛交錯的次數,這些都是以人為本的設計,不僅美觀更是相當實用。馬路兩側種植了行道樹,走起來也非常舒服,果然不負花園城市的美名。
南核心的雙層建築宿舍,結合前端庭院設計,充滿異國氛圍感。
囊底路的設計以人本出發,不僅美觀也兼具實用性。圖片來源:大美生活提案所
在人本設計與地勢平坦的優勢下,讓中興新村釀起一股騎單車或協力車遊逛的熱潮,特別是帶長輩與小孩的家庭,而我們也隨即跳上一台,準備探索中興新村。
中興新村道路寬敞平坦,很適合騎協力車遊逛。
從生活拓展出的藝文空間,讓文化資產也有無限可能
悠閒地騎乘之中,不難發現南核心的周邊,發展出許多複合式空間的設計,透過朱怡甄團隊提出的修繕計畫申請閒置房舍做空間利用,再由不同的團隊進駐規劃,例如其中一處是書畫作品策展及老物收藏空間,同時也是咖啡愛好者聚集地, 老闆為了讓遊客得以一窺舊時宿舍內的模樣,保留原本的空間格局,包括磨石子地板,是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蹲在地上慢慢打磨才讓它恢復原貌。秉持著共享空間的想法,這裡每個月邀請不同的藝術家來辦展,也讓遊客每次來都有不同的作品可以欣賞。有些作品甚至在展期結束之後成為店內的收藏品,像是其中一幅黃世杰的書法〈無住生心〉因為很適合店內的空間氛圍,藝術家也大方地將作品留下。
在這座複合空間內的陳列設計,也以熱帶雨林的概念來呼應自身坐落的花園城市,室內收藏著古董電話與咖啡機等,打開化妝室的門更能看見舊式浴缸內座落的觀葉植物,在老物與綠葉的交織中,處處充滿綠意與寓意的懷舊氛圍。
透過複合式空間的策展規劃,讓遊客能到此看展覽、賞老物、品咖啡。
另一個複合式空間,提供遊客徜徉在花園中閱讀的靜謐感,也能在此住上一晚,由五位女生共同經營,想要和更多人分享中興新村的生活、藝術與文化,因此這座「小花園」就這麼誕生了。推開大門,會先看到花木扶疏的庭院,進到屋內,公共區域規劃為「書田空間」,有一整面書牆和閱讀區,開放給遊客參觀及閱讀,這裡的近千冊書籍多是五位創辦人的收藏,根據各自的背景,可以看到植物、設計、行銷、烹飪、文學各類書籍,考慮到親子族群,也有兒童繪本、童話故事書和教育叢書,讓愛好閱讀的人待上一整天都不嫌多。如果住在這裡,最棒的是,附近就是光明市場,走路就可以到市場裡覓食,真的好像回家一樣。
書田空間提供遊客在在花園城市中享受閱讀的靜謐。
南核心區域中還有一隅策展空間,是三位退休老師在這裡發揮他們的專長,從策展布置、藝文選書與體驗活動等面向,持續推動教育向下紮根,例如今年的策展主題即為「永續書房年」,不只談生活永續,也談心靈減碳,希望遊客走入空間內觀展、閱讀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心靈大大減碳。除了室內展覽空間,整個村子更是他們的大教室,中興新村有六萬多棵大樹,本身就有很好的生態環境,因此這裡也辦採集課,和大眾分享在地文化與自然生態美學。
靈活運用空間做主題選書、策展與體驗活動,讓教育向下紮根。
以手作體驗中傾聽在地文化故事
騎乘協力車晃悠一圈南核心,挖掘從生活中蔓延的藝文氣息外,更不能錯過的是獨具地方感的手作課程,體驗項目可能來自村子裡媽媽的好手藝、在地店家或自然環境。
在這座花園中長大的孩子,米味噌是絕不能忘懷的料理,村子裡的媽媽會先把蒸熟的黃豆搗成泥,再加入米麴和鹽攪拌均勻,用力捏成球狀,把空氣擠壓出來,放進罐子裡,鋪上一層鹽封存,三個月後就可以吃了。由於裡面的菌是活的,不管是顏色、味道都還會不斷變化,朱怡甄說,就像是酒一樣,越陳越香。
「寶養茶」則是由中興新村僅存的中藥鋪所特製,裡面含有七種中藥材,會先讓遊客品嘗它的味道,猜猜有哪些材料,再一一認識每一種藥材的特性,最後自己裝成茶包帶回家, 讓中藥更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皮編擴香石體驗和村子裡的導覽結合,沿途除了採集聲音、氣味、景物,也想要讓遊客可以帶回專屬自己的中興新村回憶,於是他們讓遊客在途中撿拾一塊喜歡的石頭或瓦片,以皮繩綁上拓有中興新村意象的皮片做裝飾,圖案可能是中興會堂、牌樓等中興新村的地標,也可以是臺灣瀕臨絕種的動物、植物壓花,再滴上以在地氣味調製的精油,做成擴香石,就成為一個別具意義的紀念品。
在這座花園城市晃悠中,從手作體驗認識地方文化也是不能錯過的環節。
其實,藝術與文化的詮釋,並非唯有走入博物館或文化園區才能汲取,中興新村將自己化為一座大型的藝術作品,承載著過去台灣歷史時空與人文故事。如今,也透過一群人的努力,讓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帶領民眾感受一個時代的生活藝文氛圍。
網址:https://www.zhongxingblock.com/
地址:南投縣南投市光明二路92號(省府日常散策)
電話:04-9231-2476
南投縣文化園區 融合歷史建築與陶文化|環鴻南崗廠
【南投散步∣產業歷史走讀】
2022年重新整修開放的南投縣文化園區,不僅是臺灣第一個縣級歷史博物館,更是少數保存完整的武德殿。臺灣的武德殿皆興建於日治時期,當時是為推廣日本武道,由演武場、弓道場與附屬建築所組成。武德殿在卸除它原來的角色之後,成為南投陶展示館,融入在地陶產業文化與南投考古歷史。
撰文/秦雅如 攝影/林韋言
【必訪亮點】
1. 日治時期武德殿歷史建築。
2. 南投陶展示館。
3. 南投考古遺址及古物展示。
就在南投市熙來攘往的彰南路圓環一角,靜靜坐落著一棟武德殿,彷彿自外於熱鬧的市街,靜靜守著過去一段歷史。1997年,南投縣政府將其規劃為縣史館對外開放,不料,1999年就遇到921大地震,震壞了這座建築,後來歷經數次大大小小的修復工程,直到2022年終於再度重新開放,如今以南投陶展示館為主題,呈現超過200年歷史的南投陶文化。
仿唐歇山式建築之美
進入展館之前,自然要先好好端詳這棟宏偉的歷史建築。臺灣的武德殿曾經分布在臺灣各級行政區多達近100座,後來大多廢棄損毀,如今僅存12座,南投的武德殿為其中數一數二保存良好的建築。
南投武德殿建於1937年,採仿唐歇山式造型,日本稱為入母屋造,四坡式屋頂結合兩面山牆,破風面則有通風作用的格柵。山牆頂端可看到一個「武」字,搭配經卷形雲式鬼瓦。架高的建築採兩段式抬高放腳,由中軸線拾級而上,帶有尊敬與膜拜之意,原本正中央設有一個神龕,擺上武士的盔甲,如今已不復見。
武德殿仿唐歇山式造型設計,四坡式屋頂結合兩面山牆,凸顯當年的建築工藝與巧思。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以經卷形雲式鬼瓦搭配「武」字的石刻,更能感受當年武德殿氣勢。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產網
走進武德殿建築本體,這裡原來是演武場,偌大的場地中間沒有任何一根柱子,氣勢不凡。當時日本人採用臺灣孟宗竹製作的竹劍在此練武,想像竹劍相擊發出清脆聲響,那個場面應是十分震撼。如今的演武場空間則作為特展使用。
空間寬敞的演武場現在作為特展和活動使用
抬頭仰望天花板還看得到原始屋架,證據就在屋架上的棟籤。日本人蓋房子十分重視信用,傳統會在屋架某處紀錄進料的廠商、料號、尺寸等資料,以示負責的態度,如今也成為記錄歷史的一部分。
再低頭看地板,館方在某個屋角保留下原始的避震彈簧。玻璃地板下方,可以看到建築主結構與地面水泥結構的接觸點用很粗的彈簧連結,一方面讓練柔術的學員在被摔倒時可以減緩震度、避免受傷,另一方面也讓地處地震帶的臺灣,在地震發生時,直接發揮吸震效果,以穩定建築物。80多年前的建築就考量到避震裝置也是令人讚嘆。
抬頭看向屋架,原始棟籤雖然已字跡模糊,仍是這座建築建造紀錄的珍貴史料
再低頭看地板,館方在某個屋角保留下原始的避震彈簧。玻璃地板下方,可以看到建築主結構與地面水泥結構的接觸點用很粗的彈簧連結,一方面讓練柔術的學員在被摔倒時可以減緩震度、避免受傷,另一方面也讓地處地震帶的臺灣,在地震發生時,直接發揮吸震效果,以穩定建築物。80多年前的建築就考量到避震裝置也是令人讚嘆。
館方特別製作一塊玻璃地板讓遊客可以看到下方的避震彈簧
歷史悠久的南投陶
往建築後方走,是南投陶展示館。南投陶,在清朝嘉慶年間就開始發展,可謂歷史悠久,也留下許多珍貴的文物,對南投有深遠的文化意義,因此南投縣政府決定將這裡規劃為陶展示館,並包含考古遺址展區、古物專區、縣史資料,為南投重要的歷史文化留下紀錄。
南投陶的發展在日治時期到達鼎盛階段,擴及水里、集集、竹山、南投市等地區。為什麼南投適合發展陶產業?主要是這裡的土質具有黏性,很適合窯燒。蛇窯是南投的特色,興盛的時候共有八座窯場,目前則剩下水里一座觀光蛇窯。
通往陶文化展示館的長廊設計成蛇窯剖面圖
蛇窯是建成長條形的窯,向後延伸大約30度的斜度,利用熱上升原理來燒陶,因為造型遠看很像蛇而得名。蛇窯是用柴燒,當落灰掉在作品表面,會形成凹凸不平的效果,成為它的特色。每次燒窯需要三天三夜,退火等它慢慢降溫又需要三天三夜,在陶產業很發達的時候,各家廠商會在蛇窯外等待,形成搶窯的盛況。館內則有一座蛇窯模型,讓遊客能對這種傳統窯燒方式更有概念,而後來都已轉型為電窯或瓦斯窯了。
館內的蛇窯模型讓遊客可以更清楚認識蛇窯的樣貌
南投陶展示館內的文物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陶三寶是陶棺、習字磚、金魚缸。陶棺始於明治42年(1909年),為當時一位李元先生所生產,但銷路並不好,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於火燒過的陶棺觀感並不好,本來已打算停產之際,卻又遇到八七水災,突然間有大量需求,於是又再撐了一段時間才真的消失。
習字磚則是一個聰明的發明。利用半燒成的陶土,因為尚未經過瓷化,密度比較低,可以吸水,剛好用來讓學生練習寫字,又能重複使用,也可說非常具有環保概念呢!
館內珍藏的文物,陶棺(左)與習字磚(右)
大型金魚缸常看到出現在早年的富貴人家,水象徵財庫,魚缸邊做成鯉魚造型的出水口,也象徵魚躍龍門,進水口大、出水口小,代表量入為出、財源滿滿,設計帶有許多巧思和吉祥寓意。
大型金魚缸也是舊時富貴人家的財庫,鯉魚造型的出水口亦有魚躍龍門之意。圖片來源: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典藏資訊網
南投考古遺址追溯到史前文化
南投陶的歷史有多悠久,從考古遺址可以一探究竟。早在日治初期,日本學者鳥居龍藏在埔里進行人類學調查時,就發現了大馬璘史前遺址(前陸軍愛蘭指揮部原址),年代距今約1000~3600年前,後來又經過多次挖掘,採集到許多石器與陶器,範圍也涵蓋了埔里地區水蛙窟、大馬璘及曲冰等重要的考古遺址,如今這些文物收藏在南投縣文化園區。
不只是館內,走到戶外,擺放了許多早年的各種大型器物,像是石磨、石臼、石飼料槽、榨紙漿用的石齒輪,其中重達100公斤的方形大石塊引起大家好奇,據說是以前考武舉人的項目,只知道目前還沒有遊客成功抬起來過。
從前武舉人的考試項目,要能舉起這塊100公斤重的大石頭
繞到建築的另一側,這裡收藏有一輛古老的三輪車,早年富貴人家出門就搭這種人力車,現在還可以在一些戲劇中看到,旁邊則有一台牛車,從它們鏽蝕的狀況,可以想見都非常有歷史。有了這些文物,我們才得以一窺古早人們的生活樣態,把文化記憶延續下去。
從古早三輪車和牛車一窺早年的生活樣貌
網址:https://www.nthcc.gov.tw/A2_1
地址:南投縣南投市彰南路二段65號
電話:04- 9220-2430
營時:09:00-17:00,國定假日及週一休
松柏嶺遊客中心(茶文化主題館) 五感六覺身心靈茶體驗|環鴻南崗廠
【南投散步∣產業歷史走讀】
放眼全台灣的茶區,從北到南密密麻麻每個縣市都有,但若要認識茶文化,別錯過最大的產區南投縣名間鄉。茶文化主題館不只細述茶知識、台灣的茶產業,也有世界六大茶類的介紹,更有趣的是茶薰六覺和茶席體驗,透過視、嗅、味、聽、觸、意,讓身心靈都沉浸在茶香裡。
撰文/秦雅如 攝影/林韋言
【必訪亮點】
1台灣茶知識與產業文化。
2認識世界六大茶類。
3茶薰六覺,炒茶、茶SPA、茶席體驗。
全台灣唯一不靠海的南投縣,因為山坡地多,成為台灣最大的產茶區,佔比50%,而名間鄉地形為台地,因氣候(日夜溫差大)和土壤(紅土)關係,造成茶量產量最多,又佔南投茶區的50%,其中,松柏嶺更是重要的茶產地。為了讓民眾認識這裡的地方特色,松柏嶺遊客中心在2021年重新整修時,改造為茶文化主題館,新穎的設計還分別得到2022法國NOVUM DESIGN AWARD (NDA)室內設計類銀獎,及2022美國MUSE Design Awards室內設計類銀獎。這裡不只展示豐富的茶知識,還有多種茶文化體驗,可以來一場全身心的茶SPA。
松柏嶺是南投縣名間鄉最重要的茶區
松柏嶺,全台最大茶產區
回顧松柏嶺的種茶歷史,可以追溯到1723年,已經有三百年之久,最盛行的時期大約在1970、80年代。1974年,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來到松柏嶺,喝到當地的茶十分驚豔,隔年再度來訪時,他特地為這裡的茶命名為「松柏長青茶」,從此讓松柏嶺聲名大噪。
我們一般常聽到喝春茶或冬茶,所謂「春天做水、冬天做香」,春天雨水多,做出來的茶較具口感,冬天氣溫低,茶葉則更具香氣。但松柏嶺一年可以採收7、8次,過年之前叫冬片茶,過年之後叫不知春,還有大暑、小暑、立夏、中秋、立冬等等更細緻的分別,可以說松柏嶺全年都在產茶與製茶。
為了表現這裡是全台灣最大的茶產區,一走進茶文化主題館,就可以看到鎮館之寶──全台灣最大的茶球,重達280斤(168公斤)取其諧音一路發,還有全台灣最小、不到一兩的茶球,可以讓民眾帶回去作紀念。
遊客來到松柏嶺遊客中心(茶文化主題館)都想摸摸這顆全台最大的茶球
說起做茶的製程,綠茶(不發酵)、青茶(半發酵)、紅茶(全發酵)各有不同的流程,包括萎凋、炒菁、揉捻、乾燥等等,為了讓民眾更了解整個過程,館內特製各種縮小版的製茶機器,它們不只是模型,還真的可以啟動運轉,非常精巧可愛。
館內特製縮小版且會真實轉動的製茶機器,讓民眾能更生動的認識製茶過程
館內也收藏有各種早期採茶、賣茶、泡茶用具,像是採茶的指套、秤重的吊秤、包茶葉的用紙等等,其中有一款石磨泡茶器,現在市面上應該找不到了,長得有如碾米石磨的縮小版,底部有孔洞,靠轉動成為出茶湯的機關,設計非常巧妙。
- 石磨泡茶器是解說員、也是茶席老師林讌如的收藏品
世界六大茶類巡禮
一樓認識台灣的茶產業與文化,來到二樓介紹的是全世界的茶產區分布以及六大茶類,包括綠茶、黃茶、白茶、青茶(烏龍茶)、紅茶、黑茶、再加工茶。前兩者屬於未發酵茶;青茶是半發酵茶;紅茶屬全發酵茶;黑茶是後發酵茶,如普洱茶;再加工茶,如各種花茶。說起花茶,可以入茶的花比想像來得多,一面牆上介紹了總共有9種,除了常見的茉莉花、桂花,還有洛神花、薰衣草、百合花等。
這裡也介紹了茶葉的基本成分與風味。「多元酚類」主要成分兒茶素,是茶湯滋味、水色的主要來源;茶葉中也含有「咖啡因」,包括茶鹼、可可鹼、咖啡鹼,因此有提神的作用;茶葉中還含有20多種可溶解的游離「胺基酸」,是茶湯甘甜滋味的來源;「醣類」是甜味和香氣的來源;「色素成分」主要是葉綠素,形成茶葉的外觀與色澤;茶葉中還含有「香氣物質」,部分來自鮮葉中原有的揮發性化合物。
除了茶葉本身的成分,不同製程更是變化出不同茶味的關鍵,但文字描述太過抽象,「六大茶類聞香區」可以透過實際裝置來感受從清香到濃重的有趣差異。
六大茶類聞香區可以嗅聞不同製茶過程所產生的不同茶香
茶薰六覺五感體驗
若事先預約,館內還有茶薰六覺、茶席體驗。所謂「茶薰六覺」講的是視、嗅、味、聽、觸、意覺:觀察茶葉沖泡後形狀的伸展變化;嗅聞茶葉散發的香氣;品嘗茶湯滋味;聆聽音樂及茶湯注入器皿的流水聲;雙手觸摸茶葉的感覺;最後是感受茶湯的滋潤及吸收茶香的洗禮。
體驗從炒茶開始,也就是所謂的殺菁,製茶過程中的這個步驟是透過高溫破壞酵素活性,抑制茶葉繼續發酵,避免香氣散失。館方準備了真實的茶葉和大灶讓遊客體驗,可以用雙手下去翻攪,體會熱氣包覆葉的感覺。
用雙手感受高溫炒茶的熱氣
接著進行茶葉SPA。先用大碗沖泡熱茶薰臉,然後用湯匙舀起茶湯聞香,喝一小杯熱茶後,服務人員會請遊客躺下,幫你使用冷凍茶敷臉。所謂冷凍茶指的是揉捻之後還沒經過乾燥的茶葉,即放進冷凍庫保持它的新鮮度,冷凍茶含有豐富的皂素,可以提神、殺菌。除了用茶湯浸泡面膜敷在臉上,服務人員還會在你的眼睛上放上一大把茶葉,加強眼睛的舒緩效果,在熱敷打開毛細孔之後,最後再噴上冰涼涼的冷凍茶噴霧,是非常特別的體驗。
茶SPA體驗,聞茶香、品茶味,再用冷凍茶敷臉
來到茶席區,則是一場從視覺美感到細細品茗的身心靈體驗,以潔方茶席的方式展開。「潔方茶席」意指保持桌面是乾燥潔淨的狀態,不會在桌面上處理多餘的水,取代茶盤的是壺承,它就像一個表演舞台,隨著季節可以布置春夏秋冬不同的視覺意象,先營造一個美好的品茶氣氛。
「潔方茶席」將茶壺下的壺承(左)與茶具組(右)隨季節變化布置,可以說是一門茶藝術的視覺饗宴
只見茶席老師雙手並用,左手承接右手的器具,保持手不跨過的原則,流暢地進行溫杯、置茶、泡茶、倒茶的動作,就好像欣賞藝術表演一樣。老師告訴我們,泡茶要達到三靜。首先是心要安靜下來,第二個靜是聆聽音樂,第三個靜是杯子跟杯子之間不能有碰撞的聲音。同時,她引導我們觀察茶葉的球狀外形,然後聞香,接著品茶。在學習到許多茶知識之後,再實際做各種茶體驗,讓這趟茶旅行更完整豐富。
網址:https://www.trimt-nsa.gov.tw/zh-tw/attraction/123/
地址:南投縣名間鄉名松路二段181號
電話:04-9258-0525
營時:08:30-17:30
臺中文學館 在歷史建築裡述說文學的故事|矽品大豐廠
【臺中散步∣文學工藝走讀】
在歷史建築裡讀文學,這樣的邂逅很詩意。由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改造而成的臺中文學館,把臺中從古典文學到現代文學、古代文人到現代作家做了詳細的整理,再透過有趣的互動裝置,以及好玩的文字遊戲,讓民眾沉浸其中。又或者來到老榕樹旁的咖啡館以咖啡、綠蔭佐書,別有一種時間的韻味。
撰文/秦雅如 攝影/林韋言
【必訪亮點】
1.常設一館,以時間軸看臺中文學發展史。
2.常設二館,認識臺中從古至今的重要文學家。
3.以文學和日式風格為主題的咖啡館。
臺中素有「文化城」之稱,2009年起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將位於西區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日式警察宿舍群做為臺中文學活動推展的基地,逐步將市民對於文學的想像構築在這座質樸古香的「臺中文學館」中,並於2016年起正式對外開放。
如同文學館園區內的日式建築群錯落有致,文學的發展根基於在地歷史脈絡,以歷史、社團、作品與作家等不同的面向,述說長久以來散落在臺中市各方土地之中屬於文學的故事。

以時間軸述說臺中文學發展史
臺中文學館的日式宿舍群共有六棟建築,包括常設一館、二館、特展館、咖啡館、研習講堂等,走訪可以從常設一館旁的前倉開始,它就像是前導,先帶民眾認識建築群的原始結構與特色。
而臺中被稱為「文化城」也是有歷史淵源的。臺中早在日治時期就是中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加上當地仕紳熱心投入文化事務與辦學,例如具代表性的霧峰林家,有林獻堂所領導的臺灣文化協會,以及包括第一間專收臺灣子弟的「台中中學校」(現在的台中一中)、中央書局都出現在這時期,造就了臺中的文風鼎盛。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廖振富,也是2022年臺中文學貢獻獎得主,研究臺灣中部文學發展歷史多年,他指出「文化城」即巫永福、陳千武等知識份子為臺中所取的名字。

常設一館是昔日的警察署長宿舍,也是其中最為氣派的建築。以時間為敘事主軸,「文學大事紀」把臺中文學史分為四個時期:清朝到乙未割臺、日治時期、戰後至戒嚴時期、解嚴後迄今,彙整不同年代重要的文學家、社團與據點,例如代表性社團有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之一、具批判性格的「櫟社」;戰後強調本土的「笠詩社」。

去年,展館更新增了許多互動設施,古典詩人呂敦禮所寫的〈大墩新建府城〉,以投影的方式映在木桌上,民眾隨時可以坐下來讀詩,也因此知道了臺中古稱大墩的歷史。書卡感應桌將地方傳說與文學作品連結,把書卡放到感應區,就能閱讀一段臺中的風土民情與文學故事。用趣味的方式,讓文學更貼近生活。

收錄古典至現代的文學作家
常設二館以人物為主題,收錄與臺中有淵源的文學作家,不像許多地方可能只出了一、兩位文學家,臺中自古至今皆為文人薈萃之地。出生於此、居住於此、任教於此,或者其作品與臺中相關的作家,皆可在左右兩面牆上可以看到。目前館內典藏了63位作家,橫跨1900~1980年代,如:呂赫若、齊邦媛、陳憲仁,包括典藏他們的作品、相關物件,以及舉辦特展。

二館的文學走廊是民眾喜歡逗留的地方,面對著木櫺窗的座位,抬頭就是綠蔭大樹,可以坐下來靜靜看書,或閱讀牆上的作家金句。這裡也有好玩的互動裝置,「尋找臺中地景詩AR」把臺中的文學地圖先依照山、海、屯、城四大區分類,挑選你想認識的特色地景之後,大螢幕上會跳出作品的字句,但句子是打散的,遊客要自己透過手部的動作隔空把它拼起來,再掃QR Code就可以下載一張和地景詩合拍的紀念照。

另外還有「玩成一首書名詩」,只見磁鐵牆上每一個書名都被做成一條磁鐵,可以自己動手試試看把這些書名拚成一首詩,成為另類的有趣創作,也順便讓遊客認識這些書名,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延伸閱讀。
此外,在二館中還有一個頗具巧思的設計空間。館內除了典藏作家之外,也介紹一些新生代的作家,因此保留了一方角落,透過實體空間的布置,來呈現作家的書房或他們筆下的作品情境,讓民眾實際走進書中的世界。

以文學妝點的日式咖啡館
日式警察宿舍群除了留下六棟建築之外,也把周邊整理成公園綠地,尤其是保留下來的老榕樹已是精神地標。在這樣環境優美的園區中,也規劃了一間文學主題餐廳。

呼應這裡的日式建築和文學氛圍,在菜單的設計上也融入日本和台灣本土特色,例如有文學花茶《春雪》、《山亭夏日》搭配詩詞意境,有二十四節氣茶等。其中,店家特製、將臺灣與日本文化交融的甘蔗抹茶,選用附近市場老店自家種的甘蔗榨汁,搭配日式抹茶,不同於一般抹茶拿鐵會用奶味蓋掉抹茶味,製作甘蔗抹茶,必須使用等級更高的抹茶,才能在甘蔗的香甜中帶出抹茶的滋味。



此外,餐廳也有融入日本動畫的可愛一面,一整排Totoro龍貓抱枕超療癒,咖啡上的龍貓拉花也讓人會心一笑,店家還引進許多日本動畫周邊商品,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店裡也會不時舉辦日式刷茶、閱讀等活動。散步到臺中文學館戶外,這株超過80歲的老榕樹,逾18公尺高,扇型的氣根壯觀、獨具特色,與地方居民和諧共存,現在也成為臺中文學館重要的景觀。
臺中文學館試圖讓文學更貼近生活,每年都會舉辦臺中文學季,辦理多場講座、工作坊等活動。此外,市政府更是每兩年舉辦一次臺中文學獎,挖掘新作家,期盼透過這樣的方式延續台中文化城的傳承。

網址:https://www.tlm.taichung.gov.tw/
地址:臺中市西區樂群街38號
電話:04-2224-0875
營時:10:00–17:00,週一、國定假日、選舉日休館
兒時砸缸救友,長大纂史留世:司馬光
不知大家有沒有聽過「千古兩司馬」?
一位是指太史公-司馬遷,另一位便是本集故事的主人公,司馬光。
提起司馬光,大家肯定會想到「砸缸救友」的故事,
他雖然是年少成名的神童,
然而,司馬光可不是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除了在史學和文學上的成就可說是閃耀千古,
一生也以勤奮好學、刻苦努力而著稱。
而他與變法推動者-王安石,之間又有哪些愛恨糾葛?
就讓主播張振驊帶您一探究竟!
十項全能的北宋第一臣:范仲淹
你一定聽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
而說出這句話的人, 就是在北宋時期集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於一身的范仲淹!
在那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年代, 范仲淹是如何做到安內攘外,讓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這次當主播遇上古人要帶您來到北宋年間, 看看范仲淹是如何從窮困潦倒變成一代名相!
SSR級萬人敵將領 義薄雲天的武聖: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