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日月光種樹2.5萬棵 成活率逾9成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今年認養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轄內兩處共約15公頃國有林地造林,3個多月來,各樹種生長良好,平均成活率逾9成,2萬4000棵幼苗正茁壯成長於南台灣的山林中。

其中一塊造林地,發現梅花鹿、山兔等動物危害,尤其是梅花鹿,除了啃食嫩芽、嫩葉,還會把小樹苗攔腰扯斷,屏東林管處及造林工作人員正研擬對策,希望阻絕動物破壞,保護幼苗成長。

106年至108年,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捐助屏東林區管理處320萬元,認養荖濃溪事業區第102林班(國9)及旗山事業區第106林班(國12)兩塊國有林地,合計14.97公頃,並在今年8月舉辦造林活動,共種下2萬5680棵小樹苗。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這段期間南部地區天熱少雨,但在工作人員細心呵護下,種植的小樹苗平均成活率逾9成,且各樹種生長良好,不少小樹苗已成長超過半人高,不久之後,可望綠樹成林,為台灣環境保育盡一分心力。

現場勘查發現,在國12造林地周邊有部分小樹苗頂端嫩芽被咬斷,有些樹苗還被扯斷,工作人員說,這都是梅花鹿所為,而且發現梅花鹿較喜食黃槿、苦楝等樹種的嫩葉,相思樹及九芎較不受破壞。對於梅花鹿破壞新植樹苗,屏東林管處人員表示,一度考慮在造林地外圍架設鐵絲網圍籬,但依墾丁國家公園的經驗,梅花鹿一躍3米高,而且會衝撞推倒圍籬,此法恐難奏效,因此暫時從補植新苗樹種上因應,選擇梅花鹿較不喜愛的樹種。

國9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小關山,種植櫸木、光蠟樹、無患子及九芎共1萬2780株,成活率在89-100%不等,以無患子生長情況最好,成活率也較高。

國12造林地位於高雄市田寮區,因部分屬於泥岩地形,地質條件差,造林不易,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今年認養該地後,重新整地、造林,特別重視積排水及淤泥等問題,所栽植的1萬2900株九芎、黃槿、苦楝、相思樹等樹苗,生長情況都不錯,整體成活率達92%。

屏東林管處表示,未來兩年,除了例行性澆水(國12)、割草(每年割草3次)外,並將在每年4、5月間進行補植,期望所種下的樹苗,都能成長茁壯,兩處造林地林木蓊鬱。

日月光集團自103年起推動「環願山林」計畫,目前已在全台各地認養造林近百公頃,這些小樹苗長大成林後,估計每年可吸收一千多公噸的二氧化碳。

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也鼓勵民間企業共同推動並認養公有土地造林,相關規範可上林務局網站查詢。


 

日月光獨家贊助國民戲劇《人間條件一》 邀市民一起來看戲

綠光劇團的國民戲劇《人間條件一》全台巡演,首場9日在高雄衛武營都會公園中央草坪演出,高雄市長陳菊特別為老友吳念真站台力挺,也感謝日月光集團獨家贊助,在日月光與矽品合併後,送給員工全面調薪之外,又給鄉親看好戲的大禮。

這齣16年前的戲碼,歷久不衰,也從人間條件一演到六,今年更是當年第一版的演員大集合再演出,且把首演給了高雄鄉親。

陳菊表示,她一直是綠光劇團的忠實戲迷,人間條件系列是台灣百姓歷史,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總想該把這樣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但成本很大,是奢想是夢想。

陳菊說,這回獲得日月光獨家贊助,美夢成真;尤其,日月光不但加碼投資高雄,明年高雄廠員工全面調薪,給高雄子弟返鄉就業機會,又送這齣大戲給鄉親看。

日月光集團行政長汪渡村說,他也是吳念真的戲迷鐵粉,對吳導的戲劇品質深具信心,也樂於支持推薦好的戲劇作品。

吳念真則是看著海報笑談歲月催人老,細數著演員們年輕模樣及演出趣事。

《人間條件一》12月9日晚上7點半,歡迎民眾搭捷運到衛武營都會公園中央草坪看戲。

日月同輝 中橫築路人

中橫公路開通已經超過一甲子,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感念早期開墾梨山、武陵等中橫公路山區的築路英雄為工程殉職而入祀「饗堂」,出資製作「日月同輝,中橫築路人」文化專輯,深願饗堂忠魂永祀,中橫長虹、台灣長紅;饗堂旺,中橫暢,梨山風華再現。

中橫公路是台灣第一條串連東西部的公路系統,前洛韶工務段段長于寶楞,在長春祠的碑文中留下了一段話,「開中橫公路比打仗還危險,打仗時我們很清楚敵人從那裡來。但開中橫,意外何時發生,卻無人可以預知。」這段話道出築路艱辛。

根據統計,開鑿中橫公路而殉難的有212人,受傷者702人,平均下來每公里犧牲將近兩人,當時的台灣省政府特地委由梨山地區建設委員會設置饗堂,以紀念這些為國捐軀的榮民弟兄。

民國70年,委員會改為梨山風景特定管理所,觀光以外權責都交還給當時的台中縣政府和平鄉公所,不過因權責不明,且事隔已久,饗堂逐漸被人遺忘。

直到五年前,時任梨山分駐所所長、現為大梨山中橫復建自救會總幹事劉中平說,在幾天的巡邏時間,發現有饗堂這樣的地方,當時一片荒蕪,香爐甚至還長了一棵樹出來,而饗堂是在祭祀當初開發中橫的英靈,我們不應該遺忘他們。

於是劉所長與當地警民合力大力整理周邊環境,讓這祭祀築路忠魂的饗堂得以重見天日。

【日月同輝 川流永不息】紀念日月光集團創辦人張姚宏影女士

「日月同輝,川流永不息」片頭影片,係為紀念日月光集團創辦人張姚宏影女士之專輯,由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監製。張媽媽常常說:「時勢可以造英雄,英雄要造時勢是很困難的」,所以凡事要順勢而為。面對大自然也是一樣,以「河川」來說,河川也是順著水流走,要逆勢而上是困難的。

「日月同輝,川流永不息」,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日月光永續經營。日月光致力於發展及促進全方位綠色概念,藉由持續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廢棄物及廢水,來保護地球環境,與土地共生共榮,永續發展。

「水上日月照映,年復一年,生滅循環,
水之美,水之惡,皆順勢而來。
我們和砂石,和水草,各蟲鳥魚,並無不同。
也都以水為境,演進為萬物各自的水文生活史,
也都以水為鏡,映照出與溪河海為伍的姿態,想像與對待。
在時光的巨流裡,萬千生命倒影難以記錄,
但我們已在這點滴之中匯聚,一起走過一段水路。」

「日月同輝,川流永不息」訴說河川與人類文明發展的故事,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生態,一起共存共好,萬物得以繁衍永續。

中台灣的母親河大甲溪的水資源,一路從農林之用,供給人們飲食,更進一步地走入現代工業中,是台灣水力資源最重要的河川之一。

台灣受到921大地震的重創後,以及接連幾個颱風侵襲,讓大甲溪流域的各電廠幾乎陷於停頓狀態,工程人員痛定思痛,著手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法。

台電青山施工處李慶龍處長說:「我們以前人定勝天這句話,受到大自然考驗,你就要深思熟慮了。所以與其再去動土,再去挖山什麼,應該要順應自然,也就是盡量不要再找挖他,有水的話,盡量把他導掉,這個就是順應自然的一個大原則。」

王文華:解凍吧,石化人

    晨光中,候車室裡讓人嚇一跳,人這麼多,卻聽不到什麼聲音,仔細一瞧,他們像被定住,難道是哪裡來的大俠,運起一陽指點穴,讓人無法動彈。

 公車開動後,情況也沒什麼改變,車子走在風景如畫的谷地,但沒人欣賞風景,沒人交談,天哪,是哪位厲害高手,一朝施毒手,終日不能走?

 我決定查個清楚:右側的太太,手裡有個發出炫目光芒的小盒子;左邊的眼鏡先生,鏡片也反射出瑰麗的光彩。

 好厲害的小盒子啊,這是……

 沒錯,是手機。如果二十年前的人穿越來今日,他一定很好奇,大家在幹什麼?

 照這樣發展下去,二十年後,我們又會呈現什麼樣的生活樣態?

 自從手機能連線上網後,石化或被凍結的畫面,已經變成我們生活風景中的一部份。從前的人坐公車會背單字、看書、聊天或研究車上被塗鴉的座椅現在不一樣,自從智慧手機興趣,我們越來越不耐煩,只要一無聊,立刻開手機,不管是玩遊戲,看八卦,或是查什麼完全不重要的垃圾資訊,它們悄悄佔據我們的寶貝時間(包括你在看這篇文章的時候),好的來說是幫我們拉近與世界的距離,實際上,卻讓我們與現實世界越來越疏離。

 你可以在公共場合觀察看看:如果家長帶的是小學以下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滑手機,孩子在他們身邊繞呀繞,不是孩子們那麼乖,乖得不想滑手機,那是因為他們還沒被允許有手機;等到孩子變成青少年,一家四口出門,多半的畫面變成各滑各的手機,想要互相溝通,或許只能等到吃飯的時間,更有可能是全家面對面吃飯,卻只在手機裡聊天,非得如此,才能知道彼此目前的想法、心情與狀態。

 讀到這裡,有沒有一種感覺,手機讓我們知道遠在南美洲巴拿馬的一位漁夫今天釣到什麼魚,但我們卻可能不知道父母今天的心情好不好,同事某某某遇到什麼難題?

 手機使用越重,與親人與朋友的聊天時間就會越來越少,如果父母一有空就是滑手機,孩子長大了,你覺得他會懂得自我節制的道理?

 不知道大家想不想試著來個新的節日——關掉手機節!當你看完這篇文章,把手機與網路關掉一天,看看世界會有什麼改變,看看你會有什麼改變?

 很難,但值得一試。
 

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奬助 第三屆13位獲得獎助學金


第三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頒奬,獲獎同學宜蘭大學邱喨(前排左起)、成大田詩媛、成大陳皓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興大蕭乃瑜、台大謝雅惠
、成大彭珮斯,與成大楊長庭(後排左起)、東海梁惟翔、台大林冠宇、成大林瑋佑、中山莊福仁、屏東科技大學錢亦新一起合照留念。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於11月21日舉行第三屆 (2016年度)「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論文發表及頒獎典禮,計3名博士、10名碩士論文獲得頒獎,其中獲得獎助的中興大學碩士生蕭乃瑜,今年同時也獲選第四屆百大青農及2017年農業青年大使。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表示,「基金會舉辦論文獎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發掘人才及生態環保有關議題,凡是得獎者將成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一分子,在他們領域中有所發展者,我們將會繼續鼓勵與資助,俾能落實對社會的奉獻。」曾元一董事長於頒獎典禮中,對得獎者表示恭喜,並做出以上期許。                                                  
 
曾元一董事長同時勉勵得獎的碩、博士提出的論文,不是只侷限於本次得獎,未來如想以得獎論文為基礎,做更深入研究,也可向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提申請。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為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關心環保議題,進而提出解決辦法,從2014年起舉辦「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以支持學術發展,積極培養環保學術人才,採取二階段審查,博士論文每名8萬元,碩士論文每名5萬元獎助學金,前兩屆一共獎助30位碩博士生,其中6位博士生,24位碩士生。                                              
 
第三屆環保學術碩、博士學術論文申請者踴躍,通過最後審查計有3位博士生,10位碩士生。從開辦至今,總共有43位碩博士生得到日月光的獎助,發出的獎助學金計242萬元。
 
「聞起來有土土味道,摸起來有彈性,這就是好的土壤」,中興大學蕭乃瑜同學,以「增進土壤品質之不同長期肥培管理制度的評估」,獲得第三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論文獎助,她表示,研究發現施用禽糞堆肥和泥炭土來施肥,對土壤的幫助,比用施肥或化學肥料好。
 
蕭乃瑜今年同時也獲選第四屆百大青農,及2017年農業青年大使,她說家中務農,對家鄉的土壤很有感情,她說農業最根本就是土壤,她也希望透過研究成杲,讓農民善待土壤,進而建立永續安全的農業環境。
 
以「台灣中央山脈南段植群分類之研究」獲得獎助的屏東科技大學博士生錢亦新表示,台灣山地因地質特性及氣候環境等因素,山區本來就容易發生土石崩落等現象,且近年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台灣山林發生土石流失及土石流等現象的機率日益增加,此次研究成果可提供未來森林植群復育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參考。
 
其他獲獎的的碩博士論文內容包括台南人工浮島的水質淨化與生態功能研究、南部廢棄鹽田的活化、工業製程中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內容扎實,觀點宏觀,對國內生態及環境等提出建議,值得借境。

詳細獲奬13篇的碩、博士論文如下:博士論文三篇,包括中山大學莊福仁提出「生物滴濾塔處理塑膠表面塗裝排氣之性能研究」、成功大學楊長庭「硒化銅及碲摻雜對銅銦鎵硒之緻密化行為及其特性影響之研究」,以及屏東科技大學錢亦新「臺灣中央山脈南段植群分類之研究」。

十篇獲奬的碩士論文,包括台大謝雅惠「電芬頓法和陽極氧化法降解甲芬那酸之研究」、台大李端行「雙胞反應器進行光催化降解苯酚同時分離生產氫氣」、台大林冠宇「疏水性奈米複合光觸媒行光催氫化二氧化碳」、成大田詩媛「利用Clostridium ljungdahlii固定二氧化碳產製乙酸之研究」、成大彭珮斯「透過水管理活化廢曬鹽灘之研究」。

成大陳皓馨「天然膨潤土改質與膠囊化處理及其對Sr2+及Cs+離子之吸附特性研究」、成大林瑋佑「低地人工浮島之水質淨化與生態功能」、宜蘭大學邱喨「製作層狀雙氫氧化合物微米球,用於鈣基碳化/煅燒迴圈法捕集二氧化碳」、中興大學蕭乃瑜「增進土壤品質之不同長期肥培管理制度的評估」、東海大學梁惟翔「探討以海水與粗甘油作為培養基對於高油脂酵母菌Rhodotorula glutinis 之生長」。
 

 

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奬助 第三屆13位獲得獎助學金


第三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頒奬,獲獎同學宜蘭大學邱喨(前排左起)、成大田詩媛、成大陳皓馨、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興大蕭乃瑜、台大謝雅惠
、成大彭珮斯,與成大楊長庭(後排左起)、東海梁惟翔、台大林冠宇、成大林瑋佑、中山莊福仁、屏東科技大學錢亦新一起合照留念。

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於11月21日舉行第三屆 (2016年度)「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論文發表及頒獎典禮,計3名博士、10名碩士論文獲得頒獎,其中獲得獎助的中興大學碩士生蕭乃瑜,今年同時也獲選第四屆百大青農及2017年農業青年大使。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表示,「基金會舉辦論文獎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發掘人才及生態環保有關議題,凡是得獎者將成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的一分子,在他們領域中有所發展者,我們將會繼續鼓勵與資助,俾能落實對社會的奉獻。」曾元一董事長於頒獎典禮中,對得獎者表示恭喜,並做出以上期許。                                                  
 
曾元一董事長同時勉勵得獎的碩、博士提出的論文,不是只侷限於本次得獎,未來如想以得獎論文為基礎,做更深入研究,也可向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提申請。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為鼓勵更多優秀人才,關心環保議題,進而提出解決辦法,從2014年起舉辦「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獎助」,以支持學術發展,積極培養環保學術人才,採取二階段審查,博士論文每名8萬元,碩士論文每名5萬元獎助學金,前兩屆一共獎助30位碩博士生,其中6位博士生,24位碩士生。                                              
 
第三屆環保學術碩、博士學術論文申請者踴躍,通過最後審查計有3位博士生,10位碩士生。從開辦至今,總共有43位碩博士生得到日月光的獎助,發出的獎助學金計242萬元。
 
「聞起來有土土味道,摸起來有彈性,這就是好的土壤」,中興大學蕭乃瑜同學,以「增進土壤品質之不同長期肥培管理制度的評估」,獲得第三屆日月光環保學術碩博士論文論文獎助,她表示,研究發現施用禽糞堆肥和泥炭土來施肥,對土壤的幫助,比用施肥或化學肥料好。
 
蕭乃瑜今年同時也獲選第四屆百大青農,及2017年農業青年大使,她說家中務農,對家鄉的土壤很有感情,她說農業最根本就是土壤,她也希望透過研究成杲,讓農民善待土壤,進而建立永續安全的農業環境。
 
以「台灣中央山脈南段植群分類之研究」獲得獎助的屏東科技大學博士生錢亦新表示,台灣山地因地質特性及氣候環境等因素,山區本來就容易發生土石崩落等現象,且近年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台灣山林發生土石流失及土石流等現象的機率日益增加,此次研究成果可提供未來森林植群復育及相關研究方向的參考。
 
其他獲獎的的碩博士論文內容包括台南人工浮島的水質淨化與生態功能研究、南部廢棄鹽田的活化、工業製程中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內容扎實,觀點宏觀,對國內生態及環境等提出建議,值得借境。

詳細獲奬13篇的碩、博士論文如下:博士論文三篇,包括中山大學莊福仁提出「生物滴濾塔處理塑膠表面塗裝排氣之性能研究」、成功大學楊長庭「硒化銅及碲摻雜對銅銦鎵硒之緻密化行為及其特性影響之研究」,以及屏東科技大學錢亦新「臺灣中央山脈南段植群分類之研究」。

十篇獲奬的碩士論文,包括台大謝雅惠「電芬頓法和陽極氧化法降解甲芬那酸之研究」、台大李端行「雙胞反應器進行光催化降解苯酚同時分離生產氫氣」、台大林冠宇「疏水性奈米複合光觸媒行光催氫化二氧化碳」、成大田詩媛「利用Clostridium ljungdahlii固定二氧化碳產製乙酸之研究」、成大彭珮斯「透過水管理活化廢曬鹽灘之研究」。

成大陳皓馨「天然膨潤土改質與膠囊化處理及其對Sr2+及Cs+離子之吸附特性研究」、成大林瑋佑「低地人工浮島之水質淨化與生態功能」、宜蘭大學邱喨「製作層狀雙氫氧化合物微米球,用於鈣基碳化/煅燒迴圈法捕集二氧化碳」、中興大學蕭乃瑜「增進土壤品質之不同長期肥培管理制度的評估」、東海大學梁惟翔「探討以海水與粗甘油作為培養基對於高油脂酵母菌Rhodotorula glutinis 之生長」。
 

 

【微笑台灣 創意教案】日月光環境教育獎

 

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辦,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等共同推動【微笑台灣 創意教案】,2017年為第三年舉辦,近400位教師及超過100件教案參與徵選。

高雄市旗津小學,以「找回無『屑』可『集』的沙灘」獲得日月光環境教育奬。旗津擁有非常豐富的海洋人文資源,該團隊教師帶領學生用了學校的海洋機器人模組,利用議題的模式,帶著孩子花了半年的時間,一起探索海洋垃圾的議題。

教案設計如下:

第一單元 海洋垃圾面面觀

了解海龜目前面臨處境,引起孩子們的同情心,接下來看大量影片,讓孩子瞭解全球垃圾形成的原因,以及垃圾對於海洋動物和人類的危害。

第二單元 旗津海灘垃圾蒐集隊

小朋友到旗津海灘淨灘,蒐集垃圾,分析垃圾種類,發現塑膠是旗津海灘主要汙染物,其中塑膠碎片是最多也是最棘手的汙染物,而很多塑膠碎片已經碎到撿不到了,一但進入海中就更難處理了,因此,塑膠碎片成為研究的方向。

為了更了解這些塑膠碎片,我們帶著孩子進行第二次的淨灘,運用篩網和水,了解塑膠碎片的樣子;我們也去拜訪海洋汙染物專家中山大學李宗霖教授,他帶著我們瞭解塑膠碎片到海裡之後所造成的汙染。

第三單元 找回無屑可集的沙灘

最後我們把研究成果,利用仿生學,設計出屬於旗津沙灘的垃圾收集器「蟹驚豔」,還獲得全國機器人大賽冠軍。

●另一個獲得日月光環境教育奬的是台北市景興國中一年級【土石流報你災】
影片連結如下:https://youtu.be/ZKDZakIqrj0

廖鴻基:認識及保護鯨豚的理由


 
     「人類是陸地上的動物,何必去認識海水裡的鯨豚?」每次介紹鯨豚生態時,常被問到的問題。
 
    過去捕鯨年代,恆春半島海域曾是捕鯨場,墾丁海灣也曾是著名的捕鯨基地。缺乏肉類蛋白質的年代,海豚也時常如漁獲般躺在漁市場裡拍賣。那個年代,鯨豚滿足我們腸胃,滿足我們生存需求的養分。

    大約30年前,有人開始對鯨豚做生物研究,而成為台灣少數的鯨豚學者專家。鯨豚專家們得到的是鯨豚提供的海洋生物研究養分。
   
    1996年,有人籌組「台灣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統計出花蓮海域的鯨豚發現率高達92.4%。台灣東部沿近海鯨豚資源確實豐富。藉由觀察,又有人將海上鯨豚接觸心得以文字、以攝影記錄,出版作品,鯨豚提供給我們藝文創作的養分。

    過去,我們習常將陸地與海洋切割成鹹淡無關的兩個世界,忘了海洋對海島的實質影響,包括天候、環境、生態、國防、經貿、文化 … 一直影響到每個島民的心性和未來。

   鯨豚是台灣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經由介紹而進一步接觸和認識,如此豐富的鯨豚資源將提供我們開闊的海洋發展機會。
 
   1997年,台灣賞鯨活動啟航,20年內,搭乘賞鯨船出航的遊客,單單花蓮港都已超過500萬人次,藉由鯨豚生態之美,賞鯨活動大舉突破台灣走向海洋最困難的一步。

    如今台灣社會若提到吃鯨豚肉,恐怕立刻會被白眼對待。台灣社會跟鯨豚的關係,短短數十年內,從滿足腸胃層次躍升為滿足心靈的觀察等級。
 
    這步躍進,回頭來看,我們是一步步走過鯨豚為台灣海島鋪陳的海洋橋樑。

    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必要浮出海面換氣呼吸,這海域若鯨豚資源豐富,航行途中,有機會與牠們在海面相遇。鯨豚亦是海洋食物鏈的高層生物,牠們於這方海域出沒,顯示水面下有一定量牠們的食物(魚類)存在。所以鯨豚被認為是海洋生態指標型生物,藉由牠們的水面發現率,標示這方海域海洋生物資源的豐富程度。
 
   「海洋生物如此多樣,為何特別保護鯨豚?」當鯨豚成為保育類動物後,不少人詢問這類問題。
 
   當然不只是因為牠們聰明可愛,關懷鯨豚,其實就是關懷海洋。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台灣能源政策 核力為主火力為從(內有完整演講稿下載)

全球暖化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話題,財團法人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元一表示,政府在整合能源政策中,只有一個概念叫做「反核電」,以建立「非核家園」,但其結果將使火力發電能在整體電力結構,占幾近90%,此一電力結構比,將為世界所僅見,不僅使全台人民長期籠罩在高碳空氣中,且嚴重違反國際減碳、減低溫室效應的呼籲與協議。

由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主辦,日月光文教基金會協辦的「台灣電源開發歷史文化研討會」,11月2日在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國際會議廳舉行,曾元一董事長應邀在會中演講時表示,「廢核電」並非就是「非核家園」,台灣新能源政策是以不可預期的再生能源來取代核能的「廢核政策」,正與國際間的「減碳政策」背道而馳。

曾元一董事長以「台灣電力百年史與新能源政策之評估」做專題演講,從台灣電能發展史、台灣電能新政策、新能源結構轉型路徑可行性評估,以及廢核政策之評估,四大面向深入精闢分析台灣能源政策的未來,完整演講稿下載:http://www.asefund.org.tw/api/file/download_file/17

曾元一提到,近年來全球積極發展再生能源,其中以水力發電發主,約占16.6%,而「變動型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光電及風力發電只占約4.6%,發展緩慢,主要是儲能配套及併網技術還未成熟,使「變動型再生能源」供電量無法急速增加,且由於其不穩定的特性,在質的方面根本無法取代核電作為基載電力。

曾元一指出,台灣不具水力發電的優勢,卻要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就對外宣稱要在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配比,達整體電力配比的20%,但經過最精密的核算,再生能源占比只能達到11.8%,政府的說法明顯的只是為「非核家園」量身訂做的數字遊戲而已。

曾元一並說,政府新能源政策中強調,要擴大「低碳」天然氣發電達到50%,但事實上天然氣也是「高碳能源」,其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懸浮微粒等汙染物,雖較燃油或燃煤少一半,但較核能再生能高出30倍左右,顯然天然氣無法取核能,只有引發更多的碳排放及更嚴重的溫室效應。

曾元一表示,細數台灣的百年電源開發史,其中1905年全台首座龜山水力發電廠起至1966年的60年間,是「水主火從」時代,水力發電對台灣的奉獻,功不可沒。

曾元一語重心長的表示,台灣能源政策應該循百年電力發展軌跡,順應世界潮流,由水主火從、火主水從、核火並存,進入「核火力並存」,再進入「核力為主火力為從」的時代。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