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我不會讀書

    一般來說,我很少接國中生的演講,因為我總覺得國中孩子很難逗到笑,他們習慣一本正經。

    今天被同學拜託,不得不去,然後我就到了。

    學校裡大家都有很多事要做,主任忙,老師有事,替代役把車推來也走了,偌大的禮堂,只留下一個粗勇的孩子,他的個子比我高,一身汗臭,笑嘻嘻的說是剛才下課去幫工友挖水溝,問他多大了,他說國三了。

 「現在不是上課時間嗎?」

 「沒關係啦,我又不會讀書,乾脆來幫忙。」這個孩子突然說:「但是,全校只有我會裝這個。」

     說到這個,他黝黑的臉上露出滿口白牙,這個指的是演講時全套的影音、播放及廣播系統,對了,他連電腦投影及調喇叭都會架。

 「因為我不會讀書啊。」這老實的孩子,老把這話掛嘴上,自已說到不好意思時,還會摸著頭,害羞的笑,和外表完全不像。

 接線的時候,有個地方一直弄不好,是哪裡呢?

 他這裡看一看,那裡看一看,有時看看我,我只好搖搖頭(我真的不會啊。)

 最後,他乾脆趴到地上,一條線一條線的拉著試試看,我終於知道他身上這麼髒是怎麼回事了。

 裝好了,學生還沒來,他神氣的說:

 「上回不知道哪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來,壞掉了,沒人會弄哦,主任也是叫我來修,我一下子就修好了。」

 他說這話時一臉神氣,最後又補一句:「因為我不會讀書啊。」

 我跟他說,會讀書很厲害,但是,會裝這些東西也很厲害。

 他聽了,搔搔頭:「沒有那麼厲害啦。」

 其實真的很厲害,那天我演講時,他就坐在台下,神情比我還緊張,我擔心忘詞,他擔心機器,看我整場沒出問題,他笑得比我講笑話時還開心,我有特別向大家謝謝他,謝謝他把這麼大的 一件事弄妥,他在台下拚命搖頭,還大叫:「沒有那麼厲害啦。」

 有的人真的很會讀書,但也許他也就只會讀書這件事;可是世界上,真的不是只有讀書這件事而己啊。會算三角函數了不起,會讓座給老婆婆也不簡單啊。

 為什麼我們覺得會讀書很厲害,那是因為我們老用「讀書」來評斷大部份的孩子啊,再強調一次,會讀書很厲害,但是不會讀書,還是可以很厲害——只是,要很努力才行啊!

———————————————————————-
王文華
畢業於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白天開心當小學老師,回家窗前寫童話。曾獲第四屆牧笛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首獎、金鼎獎。
著有《首席大提琴手》、《滑世代的幸福教養課》、《做孩子的學習好夥伴》、《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系列等書。
歡迎造訪他的臉書─「王文華的童話公園」,他會很開心的跟你講故事喔!

林浚南:檳榔樹下的糾葛

年前,走了一趟後山台東。
 
說走了一趟,更精準地說,應該是回了趟後山台東。民國60年到68年這八年間,我們舉家搬遷到台東知本溫泉的山上墾荒,栽種生薑、老薑、金針,也種過檳榔樹。居住的那個山上小聚落,有個美美的名字,叫「樂山」,地名的由來,緣於日據時代日本官方在此植種藥草,因而有「藥山」之稱,日本人走了,當地鄉公所覺得此名不雅,所以更名為樂山。
 
每年十月,樂山是全台知名的賞鷹勝地,野鳥愛好者一定知道,慕名而來的同好,都會讓這個小聚落熱鬧一番。這個小村落,現在因氣候關係,金針花不開了,農產就只剩種薑,還有不太需要照顧的檳榔樹。
 
其實,就全台的檳榔產量而言,後山台東並沒有占太大的比重,盛產地是南投、屏東跟嘉義,靠著檳榔果實「青仔」維持生計的農家,雖在檳榔樹根淺、不利水土保持,以及吃檳榔容易致癌的雙重夾擊下驟減,卻仍有數十萬之眾。
 
台東因為氣候關係,除了獨產釋迦外,近20餘年來,農民開發了包檳榔的葉子「荖葉」,現也已成為台東的農產大宗,在地的貨運公司,往西部、中北部運送的農產,荖葉已是主要貨源。一項從水土保持、環境生存與口腔健康皆曰不宜的農產,就這樣還存在台灣後山的這個縣域。
 
「青仔」、「荖葉」,從種植生產、運輸、大中盤,到檳榔攤,這個有害健康的產業,卻扎扎實實形成一條牢不可破的生存鏈,如果說現今嚼食檳榔的人口還有百萬,那這個所謂不健康產業,也維繫養活了近百萬人口。
 
檳榔樹造成土石流,吃檳榔容易導致口腔癌,講了幾十年,到現在依然沒有解決,因為牽涉了這些農民基本的生存,檳榔會消失嗎?我相信不會,只要這個生存鏈還在的話。在種荖葉的田埂上,那些老農滿布風霜的皺紋,那些新加入的移工、新住民的身影,還在維繫著這個產業走下去。這讓我想起已公司化的菸酒公賣局取消與高雄美濃、花蓮玉里的菸農契作,不種菸草了,但台灣香煙的銷售量,依然沒有明顯減少。
 
檳榔樹與荖葉藤的糾葛,還是會持續下去。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總監
林浚南

———————————————-

林浚南
曾任自由時報記者、聯合晚報副主任、英文台灣日報社長,現為警政署新聞諮詢委員、日月光文教基金會總監。

廖鴻基:海洋與冒險

  2016年八月,完成了一項開創性的海上計畫 — 黑潮101漂流計畫。

  以無動力方式,從台東大武外海,搭乘黑潮,閱讀黑潮,緣台灣東部沿海漂流到宜蘭蘇澳外海的一趟漂流計畫。計畫目的為的是進一步探索黑潮、探索海洋。

  黑潮是地球上的主環流,是影響台灣環境和生態持續且永恆的最大天然力。島上的一草一木都深受黑潮影響,島上居民的心性當然也與黑潮密切相關。

  因長期政治戒嚴,海防森嚴,又長期缺乏海洋教育,島嶼社會已習慣將海洋視為拚海鮮的場域和危險領域。
  我們已逐步失去海洋天賦、海洋優勢可提供給島嶼人民的發展潛能。

  從海洋環境、海洋產業、海洋活動、海洋文化、海洋精神到海洋藝文,一層層來檢視,敗壞的敗壞,設限的設限,被邊緣化的幾乎消失不見了,
  我們這島嶼社會,數百年來幾乎是集體背對著海。
 
  背對海的島嶼,好比受限在缸子裡徘徊找不到出路的水族。

  漂流計畫的意義,期望能透過黑潮漂流行動,進一步了解黑潮,並倡議及累積島嶼向海探索、向海發展的能量。

  若以感性的文學語言來描述黑潮漂流計畫的意義:一旦讀懂黑潮,我們的心將重新浮現一座島嶼,和不再迷航的自己。
  當島嶼轉過頭來面對開朗展放的海闊天空,島嶼的氣度、島嶼的發展格局必將有所不同。

  有朋友問:「為何要冒險執行海上計畫?」

  我想,怕風險,怕意外,人之常情,但如果大家都留在人之常情的安全範圍裡,因島嶼有限,我們就不會有既定資產以外的收穫。

  冒險是必要的,但絕不是冒然逞能。特別是難度高,或不確定因素特別複雜的海洋計畫,經驗教給我,盡可大膽構想大膽規劃積極準備,
  但是,行動一旦入海,我會一百八十度改變態度,轉為細心謹慎,甚至是以相對保守的態度來執行計畫。

  因為我知道,海洋不可輕忽。我也知道,再如何思慮、如何膽大,我們能掌握的都不及於現實海洋的萬分之一。

  我們必要以積極冒險犯難的開創精神,向海探索,讓島嶼社會擁有轉過頭來海闊天空的機會。
  但執行海上計畫,我會要求自己做好將所有想得到的不確定因素,盡全力轉化為可行的確定。

  我會準備好這樣的心情和態度來執行每一趟海上計畫。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中部水力發電【二】大甲溪流域:德基、馬鞍發電廠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水力電能篇第二部:

中部水力發電【二】大甲溪流域(2/2) 德基、馬鞍發電廠

位居全台灣最高水庫的德基大壩、與擁有當初全台灣速度最快電梯的德基電廠;美如世外桃源的青山壩、與藏於山腹內的青山電廠;還有設置連續池魚梯的馬鞍壩、與推動環境生態教育的馬鞍電廠,是大甲溪流域晚近誕生的水力發電設施。

德基水庫的集水區橫跨台中、南投和宜蘭等三個縣市,面積約60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約1億7千萬立方公尺,是目前台灣蓄水量第四大的水庫。

近年台電在大甲溪發電廠推動生態電廠,加強大甲溪的水資源多元利用,馬鞍發電廠除了提供水力發電飲用水和農業灌溉外,也成為民眾休憩旅遊、親水觀景和環境教育活動的場所。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中部水力電能【二】大甲溪流域:社寮、天輪、谷關、青山發電廠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水力電能篇第二部:

中部水力發電【二】大甲溪流域(1/2):社寮、天輪、谷關、青山發電廠

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從德基到石岡約60公里之間擁有1,200公尺的落差,因此除了供給沿岸居民生活水源,巨大的落差也開發做為水力發電,是台灣重要的河川之一。

大甲溪第一座水力電廠,位於台中市石岡區社寮角,也就是現在的「大甲溪發電廠社寮機組」。

大甲溪流域最早興建的大型發電廠是日治政府規劃興建的「天冷發電所」,後更名為「天輪發電廠」。

大甲溪上緊接在天輪發電工程後的即為「谷關水力發電工程」,集水部分的重責大任由谷關水庫擔任;位於大甲溪中游的谷關電廠,也是大甲溪流域的第二座發電廠。

青山發電廠位於大甲溪中游,水源從青山壩取水,是大甲溪流域最大的電廠,也是台灣最大的慣常水力發電廠。

范欽慧:走上一條「寂靜山徑」

在大暑的最後一天,我帶著一群人在清晨六點鐘來到了海拔將近九百的夢幻湖畔傾聽。今天山上風大,雖然晴空萬里,一群人跟著我來到全台北最美麗的音樂包廂裡安靜的聆聽,他們不發一語只是靜靜地坐著。這是我在湖畔錄音多年所見過最美麗的風景。
 
我非常喜歡聆聽風聲、雨聲、水聲、蟲鳴鳥叫聲,這些來自原野山林中的動人旋律,是野地中最美麗的交響曲。但是,真正的傾聽必須打開心,耳朵才能打開。在充滿吵雜的世界中,「聆聽」反而需要重新學習,才能連結環境、連結自己。
 
比起對視覺的仰賴,人類經常遺忘了聽覺對生命、對環境的重要性,提出「深層生態學」的挪威哲學阿恩奈斯(Arne Naess)認為,過去我們透過科技方式來處理各種生態問題,是太過淺盤的思考,簡言之,環境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處處只以人的需要為主。要扭轉這樣的困境,必須建構更深度的生態倫理,重要的是,人類要把自己的聆聽提升到更靈性與美學的層次。
 
自然中每一顆石頭,每一條溪流,每一棵樹,甚至每座山,都有著屬於自己的旋律。美國心理學家所提出的「生態心理治療」(ecopsychotherapy),也就在討論如何藉由自然與人類心靈流動的過程,來促進生態自我的發展與修復,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跟自然世界重新連結,自然並非一種純淨的幻覺,而是感受到更真實的存在。傾聽自然聲景,正是促成個人與自然一體的重要力量來源。
 
中國的古典醫學理論大多源自於《易經》、《黃帝內經》,所論述都是天地自然,貴乎自然。天有五音,人有五臟,正所謂自然音響對於人體內臟具有健康意義,但是這樣的聆聽,最好能回到大自然的環境,享受天地間的合聲,才能發揮真正的“療效”。我始終希望台灣的森林遊樂區或是國家公園內都能夠保有一條「寂靜山徑」,讓遊客能夠安安靜靜走上一條步道,不僅尊重其他的遊客,也給自己一個聆聽大自然的機會。


 
「寂靜山徑」是我從2013年開始推動的計畫,也從太平山展開的全國環境運動,目標就是藉由翠峰湖畔的環湖步道所設立的「寂靜山徑」,邀請全台灣民眾去體認「安靜傾聽」的重要價值。
 
太平山,是我多年來錄音的聖殿。這裡,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孕育豐富的檜木森林,過去這裡曾是台灣三大林場之一。如今,走過伐木歲月,自然萬物在此休養生息,展現了繽紛的生命力,因為在地理上遠離塵囂,讓這裡成為台灣最寂靜的地方,多年來此錄音,便愛上這裡的自然聲景,然而我也很清楚知道,很多人並不了解這樣的寂靜,如果讓這裡成為「寂靜山徑」,這樣的行為都可能必須修正,
 
「傾聽」是保育的核心,也是用心去感受與連結環境的關鍵能力,藉由傾聽大自然的聲景(Nature Soundscape),將帶給民眾非常重要的心靈力量,更是一種尊重謙卑的態度建構,從戶外教育來的角度來說,將有效的增進環境素養,進而達到永續教育的目標。
 
我們身處在繁忙又喧囂的世界,聲音經常處於超載的狀態,也迫使我們拒絕聆聽。忘了聆聽,你會覺得自己如此孤獨。因此我們必須回到大自然的寂靜聖殿中,透過傾聽,去感受更深度的存在。
 
但是如何把這一切變成更具體的教學方案? 那天我帶著一群羅東自然中心的老師來到「寂靜山徑」上,試圖把我多年在這裡聆聽的經驗透過各種活動的設計與引導,來讓更多的人能因此而受惠。我發現,當你更能注意某種聲音想要更了解這個聲音的來源,你將會因此更認識生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更能聽見你自己的聲音?你是不是更能認識你自己?


 
因此,我把「愛、連結」當作活動設計的主要核心,目標是希望能喚起所有參與的人,能透過戶外活動的聆聽教育,能喚醒更多內在生命的熱情與好奇。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我設計了一個活動策略架構,這是一種同心圓的概念,也就是從外到內,分成人與環境的連結、人與人的連結、最後到人與自我的連結。在每一種層次的設計上,我又各自發展不同的活動架構。例如,「眾聲呼吸」的活動,主要是帶領大家來到湖畔傾聽,體悟一種「萬物與我同一呼吸」的感受,這是我在夢幻湖畔所獲得的經驗,因為很多人都對我的錄音工作充滿好奇,遊客來到湖畔,很喜歡問我到底在錄甚麼聲音,它們是誰?久而久之我發現自己的麥克風成了大自然很有趣的邀請,大部分的人都很喜歡聽到我收錄的聲響。因為有了好奇,所有的學習便開始啟動,我透過了聆聽的線索,開始逐步引導人們去發掘自己身處的「聲景」(Soundscape),其實很多人都忘記了,聲景就是一種景觀,而且深深牽扯人心與萬物。比起視覺,聲音往往可以透露環境更多的真相,因為我們來到大自然中,不一定能夠看到各種動物在你眼前出現,卻可以用我們的耳朵去發現它們的存在,這是人類對環境覺察的最初體會。
 
其實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說,視覺與聽覺原本就是對於生存有著重要關鍵的感官,但是有一派學者認為當人與猿猴在演化樹分開之後,人類走向草原,也逐步仰賴以視覺為主的生物,在我們的大腦當中,可以看的出來處理視覺的區域比聽覺來得更大範疇,也因此人類本身對聽覺是比較不擅長的生物,但是就真實的環境來說,聲音攸關生命的存續,也是環境永續教育不容忽略的元素。
 
當活動有了比較多元的引導之後,接下來就會開始進入更靈性的帶領,我會透過「創造儀式」的做法來讓參與者能夠學習如何跟自我連結。我曾經在梅峰帶領解說員玩「我是傳聲樹」的活動、也在七星山上帶大家玩「528Hz愛的傳唱」的活動,引導更多人試著把自己當作發射站,不僅用聲音修復自己,也試著透過自己來修復大地,對大地充滿感謝與祝福。
 
我始終相信,在我們經歷各種高科技又工業化的發展後,人類與環境深受傷害,在面對更永續的未來上,我們需要不一樣的教育策略,而我致力於「寂靜山徑」的運動,正希望讓大家能來到大自然中,學習安靜地傾聽大地、傾聽自己。
 
在這眾聲喧嘩的世界中,我們需要大地的樂音,以觸動內在的靈魂。
 

楊志良:信仰的善舆惡

       有信仰的人有福了,因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人類是從古至今,唯一的一種物種,會不斷自問自己從何而來?往何處去?為什麼有「人」?為什麼有「我」?人生的意義何在?而有了信仰,這些問題就有了答案,人就可以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也讓生命有了力量。

        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第一講說道,「主義就是一種思想,一種信仰,和一種力量」,又說「大凡人類對於一件事,研究當中的道理,最先發生思想,思想貫通了以後,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信仰的力量巨大無比,例如歐洲自中世紀開始,各國君主為了鞏固統治的正當性,主張「君權神授」的思想。直到英國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法國思想家伏爾泰(Francois Voltaire 1694-1778)、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等人,研究了人與宗教、政治間的道理,發生了思想的轉變,提出「人權自然論」、「天賦人權」等等主張,成為他們的政治信仰。這個思想及信仰普遍化之後所產生的力量,促成了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以及之後許許多多集權國家及受欺壓的弱小民族,紛紛進行民主革命及爭取獨立,讓國際政治及社會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另一方面,信仰的力量也會造成生靈塗炭,希特勒的種族主義信仰,讓千百萬德國人為其效忠,集體陷入瘋狂,造成德國及歐洲多國人民的重大傷亡。第二次大戰,整個歐洲因戰爭死亡的人數達3500萬以上。日本大和民族至上的信仰,也造成中國1800萬以上,東南亞國家難以計數的冤魂,及日本300萬人的死亡。還有19世紀馬克思的〈共産黨宣言〉(1848)及《資本論》(1867-1894),造成俄國、中國二大國家,及東歐、亞洲、南美諸國的共産革命,東西方冷戰超過半世紀,影響何其深遠。毛澤東在個人信念下,推動了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更不知餓死及鬥死了多少中國百姓。

       政治如此,宗教也是如此。神是否創造人不得而知,至今無法證明為是或為非,但幾乎所有的神都是人創造的。所有宗教信仰中的教義、儀式、神像或符號,全是人創造的。《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二書的作者,歷史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雖然出身宗教信仰虔誠的家庭,但強烈主張神是人創造的,讓人類因信仰而能賦予自己的生命意義。

       然而,因宗教信仰引起的殺伐,還遠遠超過了政治信仰,宗教戰爭史幾乎等於半部人類史。太遠的不說,十字軍東征,基督徒與回教徒互殺了二百年(1096-1291),一直殺到近日的ISIS的對抗基督教文明;緬甸的佛教與羅興亞人;巴爾幹半島(一次大戰的引爆點,被稱為火藥庫)的基督教與回教戰爭等。就算是同一宗教,不同派系間也常殺紅了眼,如英法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北愛爾蘭的天主教與基督教內戰(近年才得和解),而近年來回教什葉派與遜尼派的殺伐,幾乎無日無之。

       信仰既可成就人類,也可使無數人頭落地,全看它是良善或是邪惡而定。但如何分辨信仰的善惡,卻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某個信仰是否以人為本,是否尊重生命,或許是個判別方法。「神愛世人」,世人有貧富貴賤、不同種族、不同宗教、有男有女、有賢有愚,都宣稱為神所愛,這應該是好的信仰;「普渡眾生」要超渡包含各種特性的芸芸眾生,應該也是好的。以愛生命為出發點的德瑞莎修女,奉獻一切給印度貧民,即使身處異族及不同宗教的社會,仍能成就其偉大。

        那麼,何者是「不恰當」的信仰呢?認定他人為「異族」,特別是「異教徒」三個字,就加以排斥、欺凌、勞役及殺害,這是信仰造成血腥的源頭(如早期美洲基督教白人對待黑人及印地安人,紐澳、台灣、日本主流人種對待原住民,以及永不休止的宗教戰争,因缺乏敬天愛人思想造成的欺凌與殺戮,不知凡幾,不勝枚舉)。  再者,要信徒捐出財富,甚至身體性命,專供教主享用而非用於眾生,則定屬邪教,應極力避開。

       只要是信仰,不管是政治還是宗教,都具有巨大的力量,但唯有倡導及實踐愛及尊重生命的信仰,才能帶給人們幸福及喜樂。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中部水力電能【一】大安溪流域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水力電能篇第二部:

中部水力電能【一】大安溪流域:后里發電廠、后里低落差示範電廠、卓蘭電廠

台灣發展之始,水與電相依相附,中部的水力電能從日治時期開始建設,在大安溪流域有三座發電廠,包括后里發電廠、后里低落差示範電廠、卓蘭電廠。

其中后里電廠擁有台灣目前年紀最大、超過百歲仍在運轉的機組,屬於低落差電廠,也是標準的無汙染綠色能源微型發電廠,相較於平日難以一窺面貌的水庫,低落差水力發電脈絡中的農田水圳和電廠,更能觀察水與電的來龍去脈與關係。

王伯輝:核四封存滿三年!何去?何從?

三年前馬政府在林義雄先生絶食及黨內政治人物的壓力下決定『核四封存』 事隔三年,我們心平氣和的來討論當時的決定對嗎?

三年前,馬總統決定「核四封存」的第一個消息,是我太太打電話告訴我的!記得很清楚,當天是星期假日,因為318太陽花學運的關係,政府調派了 200多位保警鎮守著核四廠,我是單位主管,當然必須駐守,當日下午,我太太打電話 説「回家啦!你們的廠已經被封存了!」

我太太不是個亂開玩笑的人,而且封存這兩個字,對我而言,的確是太陌生,太遙遠了!

當時,聽到封存,第一個感覺就是「無感」;試問誰會了解及預料到政府的決定 居然是如此! 事隔三年,我們先心平氣和的討論,為什麼做「封存」的決定,應該是當時的執 政黨,不願把「核四」變成一個議題,等著大選過後,再藉著『公投』重啓它!所以,當時,我定了一個工作目標「封存是為了啓封而做準備」,大家都默默地 把機器設備保養得很好,待有朝一日,將要啓封!

沒想到,當時的執政黨雖把它認為是包袱的「核四」甩開,但仍然選得一大糊塗! 隔年,總統大選,舉著廢核招牌的民進黨執政!核四像是一個拖油瓶,由原先的 金雞母,變成了一個的負擔!
 
核四是個拖油瓶嗎?

假如,政府説寧願缺電,造成空汚,企業出走等等都無所謂,就是要堅持廢核! 那麼核四真是個拖油瓶! 那麼我建議,早點解決,愈快愈好,設備拆,人員解散,土地還給人民!(因為當時是用核能用地的名義徵收,如今,不用了,除非變更用途,否則必須地歸原主)
 

核四廠是安全的嗎?

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客觀的來探討:

首先,大家憂心的是,假如核四放燃料,以後的核廢料怎麼辦?

這一點,我必須佩服當時做觀念設計的單位,已經把它想得很清楚,用過的核燃料,先放在原子爐旁的水池,儲存15年,而後再搬到另一廠房,名之為「輔助燃料廠房」這個廠房可以放二部機共25年內的用過燃料,它的儲存量極為龐大, 所以40年之內用過的核燃料都不必處理!

至於,平常維修或更換銷耗品所產生的低階廢料,核四廠又有一個核廢料廠房處 理低階的核廢料(日立公司設計),內有焚化爐及二台超高壓的壓縮機,它可以將廢料減量後再裝桶儲存!預計,一年半會產生120桶的低階核廢料,而且這些核廢料也不必外送,更特別的是核四廠在山凹裡,特別建了廢料儲存倉庫,可以儲存2萬桶!同樣的,40年之內,

它的儲存,都不是問題!核廢料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好好管理!

有個政治人物説「沒有核安就沒有核能」,那麼核四廠安全嗎?

核四廠是否安全,不是,廠長拍胸脯說『安啦!就是安全』!

要靠証據來説話,2011 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及海嘯造成了福島核電廠的事故! 但,各位,不要忘了,離震央更進的還有一個女川沸水式核電廠,它居然沒事, 而且還做為當地災民的避難所!原因是,它距離海岸較遠,電廠高程也夠,有海嘯牆且電廠較新及輸送的鐵塔耐震力足夠!所以,它安全的度過這麼大的地震及海嘯!
 
恰好,核四廠都有這些條件,而且還更好!例如,我們距離海岸超過500公尺,我們的高程和女川差不多,我們的輸配電及電廠的耐震能力,比女川更保守!至於海嘯牆,我們在面海方向,有一個樓高約30公尺長約120公尺左右的冷修配工廠,大家都不去仔細探討,這個建築物比海嘯牆還強很多很多!個人參觀過女川及福島,回來後,同事問我感想如何?

我說「天佑臺灣」,我們的條件比女川好!

居然大家不用,核四廠來和女川比,卻用福島為例!真的非常不公平也不實在!除了這些地理條件及耐震能力之外,核四及台灣的核電廠還有一個,日本人,沒有的設備,我們在每個電廠的最高點,都建有一個生水池,就好像我們家裡頂樓的水塔,當停水時還可供應一陣子!核四廠在高層117米處,建有一生水池,平常儲存淡水,當有需求時,它只靠重力,水就可以往下灌,以保持爐心的冷卻!這是當時,美國貝泰工程師來臺灣後體會出來的設計,當然,日本不會有!假如,福島核電廠有這個的儲水設備,它今天整個核能界就完全改觀了!
 
核四廠是金雞母嗎?

核四的發電量是1350MWe,是全世界最大型的機組之一!若正常運轉,臺灣全 島20個燈泡,就有一個燈泡的電來自核四廠,倘若二部機都發電,那麼,10 個燈泡中就有一個來自核四廠!一部機5%,二部機10%!那麼,經濟部長就不 必天天擔心,備載率百分之一,二!那麼他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如何振興台灣的經濟?企業也不必濃罩在缺電的陰影下,裹足不前!

而且,一年半僅需60噸的核燃料,8個貨櫃,2小時左右的運送(基隆港至電 廠),電就可以送出去了!對環境也沒有影響!是不是,金雞母,各位自己思考?

歷史的故事! 説是歷史,也稱不上,但是可以做為思考的模式之一!

民國 70 年左右,我剛完成核二廠一號機的施工,部分人員調到翡翠水庫施工;當時仍是戒嚴時代,但是,立法院在胡秋原老立委的帶領下,反對翡翠水庫,他們所持的理由是,倘若翡翠水庫一坍會淹沒整個台北市,當年的林洋港市長非常有魄力的建了水庫,如今,台北市,新北市,有多少人喝著它供應的水!而且,水庫上游管理得很得體,翡翠水庫水質一直是全島各地最好的!

台北市剛剛做捷運時,多少政治人物,說,捷運會跨(木柵),系統也有問題, 如今搭捷運上班的有多少?

高鐵興建中,我聽得最多的是「破銅爛鐵」,還有以歐規來建日系高鐡,將來一 定會有問題!如今,那些説破銅爛鐵的政治人物那裡去了!我相信,南來北往,他還是坐高鐵!
雪山隧道,換了10多位行政主管,一直蓋不成,有一堆人說,本來就不該蓋, 因為地裡有河道⋯等等,當林陵三先生當交通部長時,他以他的工程背景,實際 去了解,並解決問題!如今宜蘭變成台北市的後花園,那些「河道」說,怎麼都不見了呢?

近代的實際案例告訴我們,對的事,勇敢去做!勇敢去承擔,這才是對臺灣的貢獻!
 
核四的案例呢?

有人說核四是拚裝車,拚拚湊湊的!我必須很負責地說,核四當時有一群很有使 命感的工程師,他們,買的設備幾乎都是,當時最好的!一號機為例:原子爐奇異設計,日立製作,爐內泵東芝製造,控制棒日立,爐內組件日立,發電機三菱 重工!這是拚裝的嗎?

又有人認為,在施工過程品質不良,有保特瓶等!所以,施工品質不能信任⋯等 等;個人,從事品質工作多年,試問,假如,你到了一個工廠,他們的簡報說,我們工廠很好,產品製造過程中,從未發現任何瑕疵,您相信嗎?從我多年的經驗,這個工廠不是掩蓋事實,就是從不檢驗!在工作之中,重要的是,敢提出問題,有問題澈底檢討,避免再發生!有問題不是什麼羞恥之事,必須勇於面對, 不要再發生,才能進步!

核四,曾經纜線亂七八糟,但,我們痛定思痛,勇於面對,大家不眠不休,總共花了7個月半,終於把它重新拉得整整齊齊地!歐盟,美國及日本人都嚇了一大跳!
知恥才能近乎勇,核四是個台灣人蓋的電廠,蓋不良,是臺灣人之恥!當時,我們就是以這個的心態來完成核四工程的!

三年了,我們該怎麼辦?

該檢討了!

若是要把近3000億的資產,化為烏有,那要快!不要拖,因為,保養及值班的 人要薪水! 快點告訴他們,沒有希望了,趕快另尋工作機會!

倘若,在綠色能源未成氣候前,將就將就,那麼趕快做決定!做個計劃,大概一年或8個月應該可以讓它安全地放燃料!等綠色能源上來時,再考慮廢它!那麼,設備及核燃料要好好且珍惜的保護著!也讓員工安心!

個人已經退休,是個平凡的老百姓,但所言,都是憑藉良心,為著有更好的台灣發聲!

(此篇文章作者為前龍門電廠廠長,不代表本基金會立場)

【延伸閱讀】作者其他文章:
http://www.asefund.org.tw/api/file/download_file/28
 

日月光種樹2.5萬棵 成活率逾9成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今年認養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轄內兩處共約15公頃國有林地造林,3個多月來,各樹種生長良好,平均成活率逾9成,2萬4000棵幼苗正茁壯成長於南台灣的山林中。
 
其中一塊造林地,發現梅花鹿、山兔等動物危害,尤其是梅花鹿,除了啃食嫩芽、嫩葉,還會把小樹苗攔腰扯斷,屏東林管處及造林工作人員正研擬對策,希望阻絕動物破壞,保護幼苗成長。
 
106年至108年,日月光文教基金會捐助屏東林區管理處320萬元,認養荖濃溪事業區第102林班(國9)及旗山事業區第106林班(國12)兩塊國有林地,合計14.97公頃,並在今年8月舉辦造林活動,共種下2萬5680棵小樹苗。
 
近年全球氣候異常,這段期間南部地區天熱少雨,但在工作人員細心呵護下,種植的小樹苗平均成活率逾9成,且各樹種生長良好,不少小樹苗已成長超過半人高,不久之後,可望綠樹成林,為台灣環境保育盡一分心力。


 
現場勘查發現,在國12造林地周邊有部分小樹苗頂端嫩芽被咬斷,有些樹苗還被扯斷,工作人員說,這都是梅花鹿所為,而且發現梅花鹿較喜食黃槿、苦楝等樹種的嫩葉,相思樹及九芎較不受破壞。對於梅花鹿破壞新植樹苗,屏東林管處人員表示,一度考慮在造林地外圍架設鐵絲網圍籬,但依墾丁國家公園的經驗,梅花鹿一躍3米高,而且會衝撞推倒圍籬,此法恐難奏效,因此暫時從補植新苗樹種上因應,選擇梅花鹿較不喜愛的樹種。
 
國9位於高雄市桃源區小關山,種植櫸木、光蠟樹、無患子及九芎共1萬2780株,成活率在89-100%不等,以無患子生長情況最好,成活率也較高。

 
國12造林地位於高雄市田寮區,因部分屬於泥岩地形,地質條件差,造林不易,日月光文教基金會今年認養該地後,重新整地、造林,特別重視積排水及淤泥等問題,所栽植的1萬2900株九芎、黃槿、苦楝、相思樹等樹苗,生長情況都不錯,整體成活率達92%。
 
屏東林管處表示,未來兩年,除了例行性澆水(國12)、割草(每年割草3次)外,並將在每年4、5月間進行補植,期望所種下的樹苗,都能成長茁壯,兩處造林地林木蓊鬱。
 
日月光集團自103年起推動「環願山林」計畫,目前已在全台各地認養造林近百公頃,這些小樹苗長大成林後,估計每年可吸收一千多公噸的二氧化碳。
 
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也鼓勵民間企業共同推動並認養公有土地造林,相關規範可上林務局網站查詢。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