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散策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Threads 聯絡我們

日月光小小環保工程師體驗營  參觀全台最大中水回收廠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與佛光山寶華寺共同舉辦的「寶華三好兒童夏令營」,今年邁入第三年,7月3日在寶華寺與日月光隆重登場。日月光集團設計了別出心裁的「環保物理氣球動力車」以及「小小環保工程師體驗營」,參與活動的日月光工程師們,化身為水滴哥哥、綠葉姊姊,帶著150名小小工程師體驗日月光集團高雄廠的環保工程。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與佛光山寶華寺共同舉辦「寶華三好兒童夏令營」,150名小小工程師體驗「基地保水JW海綿生態工法」,讓小小工程師們了解興建綠建築、海棉步道和生態廊道 。

每一位來到日月光集團的小小工程師,帶著深入工廠探索的心情,走進全台灣最大的中水回收廠,聽水滴哥哥解說水回收的作業與流程,原來中水回收廠能回收製程水達80%以上,經過處理後的水可以再進行回收利用,估計每天可節水2萬噸,每年可節水高達700萬噸,等於3000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的水量。也就是說,在日月光集團高雄廠的每滴製程水可使用3次以上,讓小小工程師們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活動中,小小工程師們也與水滴哥哥一同監看水質,成為保護水資源的小戰士。
 
小小工程師們接著來到日月光K12廠的綠建築,參觀綠色生態廊道以及綠圍籬,樹枝哥哥和綠葉姊姊帶領他們進行綠色工廠巡禮,看日月光以新時代綠色工法─「基地保水JW海綿生態工法」,透過多孔隙、多樣性生態廊道,創造一條「生態綠圍籬」,具備吸水、保水、過濾空氣的功能,使雨水能以自然方式滲入路面,炎熱時還可散發水氣降低地表氣溫,舒緩都市熱島效應,成為一條會呼吸的道路,也讓小小工程師們了解到,原來興建綠建築、海綿步道和生態廊道,不但可以讓工廠節能減碳,還可以成為小動物們棲息的家。

經過了一個上午的工廠巡禮,小小工程師們個個都成為熟悉環境工程的環保小尖兵,開心討論著「海綿步道真的會吸水耶!」、「保護水資源很重要!」有志工媽媽說,日月光的「基地保水JW海綿生態工法」,讓整條人行道都變得好舒服,值得推廣。
 
日月光集團周光春資深副總表示,很開心看到有那麼多的小小工程師,來到日月光體驗環境與生態保護工程,日月光集團戮力發展環境保護與興建綠建築,希望同學們來到日月光集團高雄廠體驗環保工程,從小紮根環保。他也感謝佛光山寶華寺與日月光集團高雄廠合力舉辦夏令營,讓同學們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的工作環境、從寓教於樂中學習環保知識,讓他們有更多不同的學習與成長,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為社會多盡一份心力。

 

日月光小小環保工程師體驗營  參觀全台最大中水回收廠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與佛光山寶華寺共同舉辦的「寶華三好兒童夏令營」,今年邁入第三年,7月3日在寶華寺與日月光隆重登場。日月光集團設計了別出心裁的「環保物理氣球動力車」以及「小小環保工程師體驗營」,參與活動的日月光工程師們,化身為水滴哥哥、綠葉姊姊,帶著150名小小工程師體驗日月光集團高雄廠的環保工程。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與佛光山寶華寺共同舉辦「寶華三好兒童夏令營」,150名小小工程師體驗「基地保水JW海綿生態工法」,讓小小工程師們了解興建綠建築、海棉步道和生態廊道 。

每一位來到日月光集團的小小工程師,帶著深入工廠探索的心情,走進全台灣最大的中水回收廠,聽水滴哥哥解說水回收的作業與流程,原來中水回收廠能回收製程水達80%以上,經過處理後的水可以再進行回收利用,估計每天可節水2萬噸,每年可節水高達700萬噸,等於3000座國際標準游泳池的水量。也就是說,在日月光集團高雄廠的每滴製程水可使用3次以上,讓小小工程師們了解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活動中,小小工程師們也與水滴哥哥一同監看水質,成為保護水資源的小戰士。
 
小小工程師們接著來到日月光K12廠的綠建築,參觀綠色生態廊道以及綠圍籬,樹枝哥哥和綠葉姊姊帶領他們進行綠色工廠巡禮,看日月光以新時代綠色工法─「基地保水JW海綿生態工法」,透過多孔隙、多樣性生態廊道,創造一條「生態綠圍籬」,具備吸水、保水、過濾空氣的功能,使雨水能以自然方式滲入路面,炎熱時還可散發水氣降低地表氣溫,舒緩都市熱島效應,成為一條會呼吸的道路,也讓小小工程師們了解到,原來興建綠建築、海綿步道和生態廊道,不但可以讓工廠節能減碳,還可以成為小動物們棲息的家。

經過了一個上午的工廠巡禮,小小工程師們個個都成為熟悉環境工程的環保小尖兵,開心討論著「海綿步道真的會吸水耶!」、「保護水資源很重要!」有志工媽媽說,日月光的「基地保水JW海綿生態工法」,讓整條人行道都變得好舒服,值得推廣。
 
日月光集團周光春資深副總表示,很開心看到有那麼多的小小工程師,來到日月光體驗環境與生態保護工程,日月光集團戮力發展環境保護與興建綠建築,希望同學們來到日月光集團高雄廠體驗環保工程,從小紮根環保。他也感謝佛光山寶華寺與日月光集團高雄廠合力舉辦夏令營,讓同學們有機會接觸更多不同的工作環境、從寓教於樂中學習環保知識,讓他們有更多不同的學習與成長,期盼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為社會多盡一份心力。
 

兒童文學作家王文華:如果時光能倒流

「各位觀眾……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如果時光能倒流……」

這是一場即席演講比賽現場,台上的孩子講完題目後,就陷入一陣長長的思考中,他兩眼緊盯著天花板,完全不看台下的觀眾。

時間一秒一秒的過去,空氣凝結,氣氛尷尬,如果他這麼一直站,其實是可以站四分鐘,直到鐘聲響起,他就能下台。

重點在他不下台,他繼續望著天花板,評審好心,朝他揮揮手,想讓他下來,不需要在台上罰站,但這孩子老實,想不出來,老師又交代至少要講到鐘聲響,那就……

我想,如果時光能倒流,他一定會抵死不參加這場比賽吧?

每一年我都會帶孩子參加這種即席演講比賽,現場抽題,當場上台,比的是臨場反應,靠的全是平時的積累,雖然壓力很大,但如果好好練習,這麼一段時間準備下來,孩子的語文程度會有很大的提升。

對,重點是「如果有好好練習」,但這幾年,遇到這樣在台上發呆的選手,吶吶講不出話來,沒任何表情,甚至完全不知所云的選手卻不少,原因就在沒有好好練過。

其實不光是語文類的比賽,運動的、音樂的或藝術的,比賽或表演的種類多如牛毛,如果一個孩子能挑幾項自己有興趣的,投入時間與精力,最後總能在某一專項裡發光發熱,即使不得名,在練習的過程,也會讓自己的能力提升。

最怕的就是應付了事,上頭既然交辦下來,那就隨便幫幾個孩子報上名去,美其名是提供舞台讓他們發光發熱,其實是讓他們當砲灰,其間幾乎沒練習,到比賽那天,匆匆帶孩子去,要他們硬著頭皮上去,結果就是讓一個孩子在台上罰站四分鐘。

假如孩子真的要去比賽了,你發現孩子似乎沒什麼在練習,或許家長也要主動關心一下,打個電話詢問老師,目前進度怎麼樣,有沒有需要家長幫忙。

訓練時,家長可以幫孩子加油打氣,替小朋友蒐集資料、安排時間,甚至協助練習。比賽時,有的家長還會去看看孩子的表現,最可愛的家長還躲在人群後,怕給小朋友壓力,幫他們打扮,為他們錄影,家長投入心血與關愛,孩子覺得家人也重視他的比賽,自然練得更勤,學得更好。

不要讓孩子怕比賽,前提在於要讓他有充足的準備,如果這回失敗,擦擦淚,下回再來,輸也輸的腰板很直,就怕那種應付心態,毀掉的不止是成績,還有孩子的自信心。

———————-
王文華
畢業於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
白天開心當小學老師,回家窗前寫童話。
曾獲第四屆牧笛獎、陳國政兒童文學獎首獎、金鼎獎。
著有《首席大提琴手》、《滑世代的幸福教養課》、《做孩子的學習好夥伴》、《可能小學的歷史任務》系列等書。歡迎造訪他的臉書─「王文華的童話公園」,他會很開心的跟你講故事喔!
 

 

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我國的教育問題

首先我要說,我國的教育是不錯的。在數學方面,世界上有一個PISA測驗我們是第四名,第一名是上海,第二名是新加坡,第三名是香港,因此前三名全是城市,我們卻是整個國家都參加的,所以我們就數學而言是非常不錯的。
 
但是,我們的教育卻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城鄉差距的問題。台北市大安區每150位高中生中有6位可以考上台大;而台東市500人有1位可以上台大。台大學生中,30.6%來自台北市,19.32%來自新北市,有9個貧窮的縣的台大學生比例均在1%以下。
 

誰都知道大安區是個富有的地區,因此我們國家有一個現象,那就是貧窮的人很難脫離低收入戶了。一個好的國家必定有所謂移動力的,我們的教育有如此巨大的城鄉差距,實在無法談移動力了。
 
不能考上台大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值得問的是:大安區有多少人高中畢業以後會去打零工?大家一定會說,現在再問:貧窮地區的孩子中有多少人會去打零工的?關於這點,任你有良心的官員都應該知道答案的,但是我相信政府根本沒有這種答案。
 
政府對教育的政策是廣設大學,因此有一位科技大學電機系的畢業生去一家公司應徵工友的關係,他未能去工作,因為這位電機系畢業生寫不完英文的26個字母。
 
我的結論是我們必須注意一件可怕的事情:那就是我們國家有相當多的孩子程度非常之低,如果我們不幫助他們,他們將來絕對是國家的負擔。

───────────   
李家同 
台大電機系學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電機博士。歷任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教務長以及代校長、靜宜大學校長、暨南大學校長。在清大代校長期間,極為關懷弱勢學生,是最早在大專校院推動增加殘障學生就讀機會、創造無障礙環境者。現任清華大學及暨南國際大學教授。 
李家同教授有感台灣教育落差非常大,於2002年創辦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為當地弱勢學童提供課輔服務;他堅持「幫弱勢孩子翻身,一個都不少。」
 

 

中興大學副教授吳聲海:冤屈難伸的蛇

亞熱帶的台灣,每年一到端午節,住家附近蛇類出現事件開始增多,一直要到十月以後才減少,卻又不會完全絕跡。無稽的雄黃、石灰、鵝糞、符咒,都阻止不了蛇的靠近。然而更無法阻止的是人的奇特的想像力,把所有的蛇都當成全民公敵,都是讓人不舒服的動物。一定要除之而後快。由有甚者,即使除掉了蛇,人還是會反覆思想起那令人厭惡的身形。
 
但是要求人們描述蛇的樣子、顏色、花紋,要人回憶在自已的經歷中何時受到蛇的騷擾和攻擊,卻罕見人們可以有正確的認識或確實的記憶。因此可以確定,許多人根本不認識蛇,卻又可以想像出一大堆無稽的言論。究其根源,多是一代一代的誇張閑言。
 
蛇的不喜歡人,比起人之厭惡蛇,有過之而無不及。試想,體重只有人的百分之一,腰圍只有大拇指粗細的一隻動物,既不可能把人吃下去,會願意找人麻煩嗎?
 
全身貼在地面的蛇,可以在人沈重的腳步還在遠方,就感覺到震動而早早離開了。來不及躲起來的蛇,忽然見到一個龐然大物,會採取的策略可能是靜止不動,希望巨人見不到他,或是做出威脅的姿勢,希望巨人可以知難而退。
 
人要吃飯,而且一天起碼要吃三次。蛇要填飽肚子,一年卻不用吃三次。如果食物少了,當然蛇得多花點時間拋頭露面。如果蛇習慣找食物的地方沒有食物了,當然得到一些他本來不喜歡的地方找。
 
這可能就是問題所在!當本來有食物的森林、草地、池塘,都不再有老鼠、青蛙;在人的住所周圍,倒是有許多靠人存活的家鼠、蟑螂、雞鴨。當本來可以躲藏的樹根、地洞消失,因此也只能到人居所附近找藏身之處。
 
蛇不會拿刀把人斬成十七段,蛇不會一天去咬十個人,蛇不會把人剝皮後把膽取出吃掉,蛇更不會去和許仙結婚生子。
 
蛇只是要偶而吃頓飯,吃完睡很久。把蛇的小小願望都破壞掉的人,為什麼都說是蛇的錯?

 

————–
吳聲海 
出生及成長於台北市。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任教於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授脊椎動物和比較解剖。對自然界各種現象都有興趣,但是只有時間接觸脊椎動物,在研究環境中的生態職位是雜食偏腐食。目前努力的重點是:不要讓的台灣食蛇龜在我有生之年絕種。
 

 

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閱讀

閱讀

     人是環境裡的一份子,除了人世中的親情、友情、愛情之外,我們也跟環境萬物間有著各種各樣不同層次的牽繫。

     人與人的關係,因為語言及表達方式共通,往往較為直接,而人世外的世界相對浩瀚及繁複,渺小的我們,非得特別細膩、特別用心、特別敏銳,才能感知、感受幾分。

    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關注焦點,用心於人世,或者,用心於人世以外的世界。過去因為在人世裡遭遇了一些挫折,造成我年輕時缺乏自信,這樣性格的人,自然比習慣縮躲在人世的邊緣角落。不想被看見,不想被比較,不想被嘲笑。因禍得福吧,我得以在人世的邊界穿梭,關注的焦點常落於外在的大自然世界。

    枝頭爆發似的吐露嫩芽,稻穗黃了,甚麼樹開花了,春天的魚來了,秋天的鳥走了 …

    年輕時眼力好,又喜歡到處走到處看,常能感受周遭環境的種種自然跡象,常感受到季節轉換呈現的生命及光影變化,敏感於自然界生命蓬勃的躁動與衰頹間的起落及再生。上年紀後,常覺得眼影蒙上一層薄煙,因而時常勉勵自己,多走、多動,還要看,還要看更久,還要看更多。

    「看」,只是感官代表之一,應該說是「感官閱讀」。這輩子老天給我最大的資產,就是這副身體,高矮胖瘦美醜都不是問題,重點是身上的各種感官。我有眼睛,有視覺,有聽覺,有觸覺、味覺、嗅覺及各種各樣的感覺,這些覺感,都是我內在生命接收外在訊息的觸角。

    這些還算敏銳的感官天線,常讓我心懷感恩,讓我有能力深刻感受山海台灣這片舞台上,多彩繽紛的環境與生態故事。

    小時候抬頭看著山頂,常告訴自己,有一天爬到山頂上去,用不同於平地的視野看看這座海島。走海邊時,也常看著海天界線告訴自己說,有一天踏上甲板航行到那裏去,想離岸一段距離回頭看台灣,也想像航出那道天際線外,也許存在另一片世界。

    想望,讓我這輩子不停出走,一次次離開城市和人世,一次次變換自己看台灣的視角。每次都覺得,視角不同,感受不同,感情也跟著不同。

    發現自己一直在閱讀,不同於書本的閱讀,我用腳和用心,一直在閱讀生養我的這座海島。


插畫作者/Olbee

————————————
廖鴻基
1957年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在沿海漁船上工作,曾經執行花蓮及墾丁海域鯨豚生態調查計畫,規劃賞鯨活動,創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也曾在我們遠洋漁船及貨櫃船上作隨船報導。二十餘年海上生活,寫下《討海人》、《鯨生鯨世》、《漂島》、《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大島小島》、《海童》等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作品常見於各級教科書,也曾獲一些文學獎肯定。
 

世界海洋日 保護桃園藻礁

6月8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 Day),世界海洋日猶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一樣,是喚醒人類重視海洋的重要節日。
 
海洋占有地球這顆藍色星球上百分之七十五面積的生態系,不僅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更像是母親一樣養育著超過八百萬海洋生物物種,也毫無怨言的將海洋各種資源供給人類文明發展使用。
 
然而,過度漁業捕撈、棲地破壞、海洋污染以及嚴峻的氣候變遷等人類毫無節制的發展,已使得海洋面對空前的挑戰。2017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Our Ocean, Our Future)正也向世人深切呼喚正視與解決地球生命之母「海洋」所面臨的各項危機。
 
桃園的藻礁,就猶如她的姐妹「珊瑚礁」一樣是台灣海洋中重要的棲地,孕育了無數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我們漁業的資源和保護著桃園的海岸。
 
日月光文教基金會贊助的「桃園海岸生態保育協會」,今天與桃園在地聯盟共同舉辦「世界海洋日 大潭藻礁有喜事」的活動,希望喚醒全世界正視桃園藻礁所面臨的危機,同時揭開大潭藻礁真正豐富的生態與生物多樣性面紗。

 
 

楊志良:好好說再見

       生命誠可貴,且每個生命都是一場獨特的故事,不論悲歡離合、風花雪月、榮華富貴、濟世救人,均是美妙無比,即使沒有宗教信仰,也不得不讚嘆生命的奇妙,幾近「神蹟」。
 
        人生美妙,所以要活得久、活得好。由於科技的發展,醫藥衛生界的努力、經濟的繁榮、教育的普及提升,加上過去七十年沒有戰爭、沒有飢荒、沒有重大傳染病,也沒有像1930年代的經濟大崩盤,多數人得以享受安和樂利的生活,因此目前台灣健在的「長者」,再過35年,也就是2050年左右,將是百歲人瑞,預估至少有7萬5千人。
 
       活得久,但活得不好,不能看美景、吃美食,更重要的是不能享受親情與友情,甚至貢獻社會、受人景仰,而只能躺在床上任由病痛折磨,可說是活受罪,多數人應該認為不要也罷!但這就是一般人腦中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但實際上,台灣人活得久,也普遍活得好,80%人活到70歲(70歲以前就走了,可稱為「夭壽」),六成的人活到80歲,而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享壽90以上。目前50歲以下者,因其生活條件比前人好很多,因此將更為長壽。現在65- 70歲的「長者」,高達92%生活都尚能自理(飲食、穿衣、如廁、沐浴、移動),75-84歲也有八成具有基本生活能力,85歲以上夠老了,生理機能快速下降,也有近半具有基本生活功能。因此目前台灣三百多萬老人中,84%能享受人生,只有16%缺少一項以上的基本能力,需要長期照護,但這已夠讓台灣社會手忙腳亂了。

  活得久且活得好,若又能在沒有痛苦、有尊嚴的狀態下,跟親朋好友好好說再見,這樣的人生有多完美?反過來說,最讓人不捨又要承受莫大苦痛的,就是所謂「不得好死」,個人、家屬、醫師全都明白死亡近在眼前,還讓病患接受各種痛苦的折磨(插管、氣切等等),只是多拖個一、二天,甚至只數個小時。生命誠可貴,依據醫師誓詞,應以一切手段,不計代價延長病患生命;但另一方面,國際思潮已漸漸傾向,每個人及家屬對生命的意義,應該有充分的自主權,因此「緩和安寧條例」及未來將實施的「病人權力自主法」,都規定只要自己預先在醫院或在健保署相關辦事處立下意願,死亡在近期內不可避免時,即可不再急救,新的法規也修訂為不必全部家屬同意,而依民法親屬優先順序,一人同意即可。
 
  在尚有能力判斷時,對世事有所安排,可以達到好好說再見的美好境地。王永慶一生對台灣貢獻良多,但他最大的遺憾想必是未能先立遺囑,讓流落在外的骨肉及家人成為仇人,且又浪費大量社會資源。
 
  雖然應該尊重每個人對生命的看法,但對幾乎沒有機會恢復意識的植物人,不少家人幾乎不再探望;甚至少數案例中,為病人插管及呼吸器,只是為了家屬能繼續領取養老金。維持這樣幾乎無意義的生命,是對生命的折磨,浪費社會資源。好好說再見才是真正疼惜生命,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
楊志良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為公共衛生學者、行政院前衛生署署長,目前為亞洲大學教授,以及擔任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及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長期從事公共衛生教學及研究。任職衛生署長時,批判時局,挑戰權威,被稱為「台灣最有guts的歐吉桑」;卸任後,不改其志,面對台灣社會問題,勇於提出建言,希望台灣有更好的未來。

 

【穿越聲音的風景】范欽慧:聽見雨林

我在雨林中靜靜聽著。在濃密的森林中 ,居然聽見了熟悉的聲音,我趕快把麥克風調到發音的源頭,很快掌握到那成群在樹頂穿梭的亞洲綬帶鳥,美麗的尾羽有如白色絲帶般在綠林間流轉,有如天降仙子。我之所以有能力快速捕捉到牠迷人的身影,正是因為我的腦中有一個聲音資料庫,之前我曾經在蘭嶼的忠愛橋下曾經記錄到黑綬帶鳥的叫聲,雖然種類不同,但是有著類似的曲風。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生物一定出於同源,也許在異地各自繁衍,總保留著某種線索。
 
因為聲音,讓我對身處的世界有了不同的體會。回想我二十年前開始錄音的起心動念,就在於我在賞鳥時發現,大部分人類對鳥的掌握都是透過視覺來判讀,但是我清楚知道,在我身邊圍繞著許多生命,即使我看不見,牠們仍然透過聲音證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多年來,我開始透過錄音的方式,讓自己能成為「透過耳朵就能觀察環境」的人。我知道聲音有絕對的在地特質,透過不同生物彼此之間的組合,其實透露出所在的海拔位置、林相,甚至同一種物種,因為分布地區的差異,而出現不同的「方言」,這種歲月演化的成果,可以說是「一地一聲景」,聲音與土地的關連鏈結之深,但是大部分的人對周遭環境的理解,鮮少從聲音來認識。
 
我在沙勞越雨林錄到各種有趣的聲音,想要琢磨出源頭。我向在國家公園任職的Jack先生詢問,他本身是當地的原住民。他聽了我一堆的錄音內容,卻無法提供各種指證,只問我有沒有拍到任何照片。難道這些聲音對他們沒有任何意義嗎? Jack回答說,這些聲音在他父母那一代是有重要的提醒,因為以前的人沒有手錶,也沒有時間概念,但是他們可以透過一種蟬叫聲,就知道甚麼時候該下田工作,聲景與生活節奏息息相關。但是現在這裡的人通常生四個孩子,家裡就會有五部車子,這些人從小就坐著車子在雨林中穿梭,誰又需要去「聽見雨林」? 然而不識聲景,往往連自己失去了甚麼都不知道。就算置身在全世界最美的聲音殿堂中,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我們必須找回更多跟土地之間的聲音連結。

———————————
范欽慧
自然作家、節目製作主持人、紀錄片編導、野地錄音師,現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自然筆記」製作主持人、2015年創立「台灣聲景協會」,並任理事長。曾在經典雜誌、中國時報、國語日報科學版、環境電子報撰寫專欄,曾榮獲第40屆(2016)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2014年金鼎獎優良圖書推薦、5座廣播金鐘獎、林榮三文學獎、陽明海運海洋文學獎、永續台灣報導獎、學學文綠色環保達人獎、文建會紀錄影帶優等獎等。入圍記錄包括金鼎獎最佳科學圖書獎、卓越新聞廣播採訪報導獎、2016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書展大獎、以及7屆12項廣播金鐘獎。
 

2017愛河龍舟錦標賽 日月光龍舟隊摘下三金一銀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龍舟隊,參與高雄市政府體育處舉辦「二○一七高雄愛河端午龍舟錦標賽」中,奪下三金一銀的好成績,分別為龍舟拔河拉力賽公開男子組與企業男子組雙料冠軍,以及競技龍舟企業組冠軍,和傳統龍舟社會男子組亞軍。

實力堅強的日月光龍舟隊,經過四日激烈競賽,於今年的愛河端午龍舟錦標賽中,奮力奪下三面金牌,同時在最後緊張刺激的傳統龍舟冠軍賽中,僅以0.44秒之差取得銀牌。日月光集團吳田玉營運長、周光春資深副總、蔡裕方副總、蘇信一副總等高階主管,也到場為龍舟隊加油打氣,讓全隊士氣大振,每位選手均卯足全力,奮力划槳,只見浪花飛濺、龍舟飛馳,再加上日月光龍舟隊隊員以及親友所組成的啦啦隊,震耳欲聾的呐喊聲和歡呼聲,獲得今年三金一銀的好成績。 

日月光集團吳田玉營運長表示,很高興看到日月光龍舟隊獲得三金一銀的好成績,代表日月光團結的精神,感謝每位辛苦的同仁,為公司爭取榮譽,明年的愛河端午龍舟賽,日月光龍舟隊將再拿出最堅強的實力奮勇向前,一次拿下四面金牌。 


在「二○一七高雄愛河端午龍舟錦標賽」開幕儀式,高雄市政府感謝日月光集團贊助此次活動,高雄市長陳菊(左)頒發感謝狀,由日月光龍舟隊隊長陳冠學(右)代表上台接受表揚。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每年自組龍舟隊參與高雄市政府龍舟賽,今年為第十年,為了奪取最好的成績,除了運用下班、假日進行訓練,更自辦將近20場實船練習賽,以及35場次正式龍舟賽賽程,從371名訓練有素的好手之中,海選出40名精兵中的精英,組成日月光龍舟代表隊,代表日月光公司參與一年一度的高雄端午龍舟賽事,為公司爭取榮譽。 

日月光集團高雄廠周光春資深副總表示,龍舟賽為日月光一年一度參與的大型運動賽事,今年的好成績來自於員工的辛勤訓練和努力,以及為公司爭取榮譽的心,雖然今年傳統龍舟賽僅以與冠軍隊不到一秒的差距奪下銀牌,也表示還有進步的空間,下半年度的城市盃,以及明年的端午愛河龍舟賽,日月光都將努力爭取最佳成績。日月光集團高雄廠,也會持續支持高雄市政府舉辦的重要活動,陪伴高雄市民在每一個慶典、藝文、賽事等活動裡增添美好回憶。 

日月光集團重視員工的身心健康,因此支持員工參與各項競賽活動,以期能達到工作與身心平衡,因此除了龍舟競賽,日月光高雄廠每月舉行運動賽事,讓運動成為一種公司文化,也自辦保齡球錦標賽、慢速壘球錦標賽、籃球錦標賽、羽球錦標賽、路跑活動、桌球錦標賽、親子寫生活動、親子籃球活動等,讓員工能自由選擇喜愛的活動,激發員工對運動的熱情,讓運動成為公司的企業文化。 


 

友站連結

贊助單位-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

聯絡資訊

台北市南京東路三段248號14樓

TEL:(02)2691-5577 FAX:(02)2691-5192

Mail:ce.service@asehome.com

Copyright @ 2024 ASE Cultural & Educational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政策